优化服务提效能 凝聚合力抓落实

全力推动我市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前列

——赴江苏泰州、浙江湖州考察学习的报告之二

作者: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0-08-07 10:56:22

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考察学习组

这次考察学习,重点在于学习泰州、湖州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考察中大家切身感受到两市工作魄力之大、举措之实、成效之好,学到了很多好思路、好办法,也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大家普遍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是篇大文章,短暂的时间、有限的地点,考察组了解的虽然并不全面,但考察期间所见所闻值得认真总结和学习借鉴。

一、基本情况

两市都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许多创新举措,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有决心、有行动、有效果。泰州市,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和省内最高水平,以“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把制度创新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行政审批提速、资源要素保障、惠企政策落地、市场法治护航、城市环境提升、作风效能优化“六大行动”,推出强化组织领导、主动评估监测、营造舆论氛围的保障措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经济总量位居前100名活跃城市的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中,泰州市位列第18位。湖州市,以打造长三角最优营商环境为目标,实施营商环境优化专项行动,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试点,营商环境便利化指数评价始终保持全省前三。

二、主要做法

(一)以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两市把政务服务作为发力点,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更大突破,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一是审批跑出“加速度”。比如,泰州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推行“一费制”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涉及收费事项,建设单位在申请工程建设许可时同步出具“依法缴款承诺书”,审批系统在后续各个节点自动告知缴费事项,生成缴费金额,在施工许可前一次性缴纳。全市推广“O2O”大数据联合审图,将消防、人防、技防、气象、地震等14个事项全部纳入联合审图范围,建设单位网上申报,7—10个工作日内限时办结。比如,湖州全面推行常态化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新设登记企业网办率达到83.14%。同时,探索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简易注销公告结束后1个工作日办结。二是数据实现“大共享”。比如,泰州深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动“泰州市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统一数据采集与交换规范标准,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大力推进“网上办”“云上办”,政务服务事项在线率达100%、网上可办率达97.1%。比如,湖州加快数字化政府转型,依托“城市数字大脑”,不仅实现了数据共享,还将汇集的视频资源、地图信息、人员信息开发成统一视频共享、统一地图服务、统一身份认证等公共模块组件,供各系统应用开发调用,像基于统一身份认证,创新推出了不带身份证、直接“刷脸办”服务,像不动产登记实行“一窗受理”,仅需1个小时就可完成。三是服务做成“金招牌”。比如,泰州全面推行“店小二”服务,建立三级联动代办服务机制,实行投资建设项目“全程代办”,“包办企业墙外事,帮办企业墙内事”,特别是疫情期间充分发挥“店小二”服务团队优势,项目建设全链条跟进、全流程提速、全方位服务,获得企业认可点赞。实行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挂钩服务重点产业、重要园区、重大项目制度,为每个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明确一名“首席服务员”,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真正送政策、察实情、解难题、促发展。

(二)以政策强化资源要素供给。两市在要素保障上持续发力,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搞好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一些特色做法。一是千方百计提高土地效率。湖州联动用地改革政策,探索建立项目准入“标准地”制度、土地利用全周期“五未”处置监管惩戒、“亩均论英雄”资源要素差别化供给倒逼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体系。2019年,全市负面清单外新增工业用地项目100%实施“标准地”出让,累计出让“标准地”691宗、2.97万亩,居全省第一;全市规上企业及占地3亩以上规下企业实现“亩均论英雄”评价全覆盖,规上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增速分列全省第1、2位。同时,湖州各区县制订工业“标准地”奖惩办法,完善以信用惩戒为核心的建后投验和联合奖惩机制,实现了奖优汰劣。二是千方百计优化金融服务。比如,泰州出台《加强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情况纳入财政存款招投标评分项目,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增信作用,市级融资担保公司增资至5亿元,担保能力进一步提升。比如,湖州出台绿色金改“25条政策”,开发全国首个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和绿色融资主体识别体系,搭建首个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累计帮助1.2万家企业获得授信超过1300亿元。三是千方百计做强人才支撑。泰州推出十大人才服务举措,做到子女就学享最优、就医问诊全程陪、住房安居保障全、体育健身我报销、公交出行全免费、金融贷款“不差钱”、个人税收优惠多等,全力打造“‘泰’爱才、最‘州’到”服务品牌,2019年就新引进高层次人才2516名。湖州打出“连环拳”,2017年底就出台“大学生新十条”,提出“五年引进30万”的目标,以“千金买马骨”的诚意聚集人才,两年时间就引进各类人才近20万,不仅抢得高层次人才,更是抢得一批高学历年轻人口。今年又推出“南太湖精英计划”和“千名硕博十万大学生招引计划”,对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最高资助3000万元,本硕博到湖就业可分别享受最高21万元、36万元和66万元的全套政策补贴,还将选调生和事业单位引进的大学生纳入政策范围,放宽租房生活补贴条件,打造了人才集聚强磁场,续写了“人生只合住湖州”的新篇章。

(三)以试点推动法治环境优化。两市都积极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尤其是湖州市作为浙江省法治化营商环境试点城市,有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是打造公开透明的政策制度环境。围绕打造“政务公开+营商环境”企业服务品牌,建立了涉企政策“全领域”公开、涉企决策“全流程”参与、涉企审批“全过程”透明的政策制度环境。比如,创建“涉企政策云平台”,集中梳理公布减税降费、人才培养等7类政策,及时向企业推送最新政策。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覆盖政策制定的每个流程,让政策精准体现企业需求。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做到审批全程留痕、进度实时跟踪。二是健全公平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启动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有效性明显提高。创新重点领域监管,打造形成“四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集中监管“湖州模式”,2019年共否决投标99家,发现串通投标等违法案件16件,有效净化了招投标市场。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形成“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监管、事后信用评价”的市场主体全流程信用监管闭环。三是构筑护商安商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项目警官制”,至2019年底,湖州市所有重点企业(项目)全部落实项目警官,有效维护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依法打击侵权及涉企犯罪,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蓝剑”专项行动,健全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让企业安心经营。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创新实施“首违慎罚”机制,对正常生产经营企业基本账户慎用冻结措施,为企业重整盘活创造有利条件。

(四)以匠心赋能城市品质提升。两市都把城市品质提升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用匠心雕琢城市细节,以智慧助力城市管理,大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城市“颜值”越来越高。一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泰州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水秀城、以绿美城、以文润城,打造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优美环境,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之城,不断增强区域竞争新优势。湖州坚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努力打造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中心花园和绿色发展引领区,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擦亮重诺守信底色。泰州出台《信用“红黑名单”管理办法》《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泰州市加强涉审社会中介机构信用管理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以完善的信用监督体系和严格的查办惩处措施倒逼企业,推动形成重诺守信的文化,让城市更“诚信”。湖州各级各部门信守承诺,尤其在政策兑现上不拖一天、不省一分,说到做到、从快从实,不仅提振了在湖企业发展信心,也赢得了长三角乃至全国投资者、企业家以及高端人才的关注和青睐。

(五)以机制保障工作任务落实。两市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统筹推进力度,压紧压实责任,用心用力落地。一是组织领导很有力。比如,泰州成立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第一组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由常务副市长兼任,下设六大专项行动组,由有关市级领导担任组长,可以说市委重视程度高、组织机构规格高。二是督查考核很严格。比如,泰州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考核办法,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分值占比4.5%,定期对工作情况开展考核、进行督查。设立营商环境和企业服务专线,受理督办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建立“差评”整改机制,推动工作落在实处。三是宣传动员很广泛。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宣传,公开发布政策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引导广大干部积极主动投身营商环境建设。开展营商环境“啄木鸟”活动,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推动、人人建设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三、几点建议

当前,受疫情冲击,我市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要抓住一切机遇,创造一切条件,不遗余力地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先把经济搞上去,营商环境必须搞上去。去年,我市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全省14位,一些指标排名比较靠后,我们等不起也慢不得,唯有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学习两市先进经验,拿出实打实的办法,以高品质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定个目标,解决“往哪干”的问题。有目标才有方向。要学习借鉴两市在优化营商环境目标定位上的高标准、大视野,跳出枣庄看枣庄,放眼全国看枣庄,既不能妄自菲薄、甘于落后,更不能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敢于跳起来摘桃子,对标全国一流、全省最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高度重视,研究制定《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目标任务,我市优化营商环境进入攻坚突破阶段。但从实际看,确定的目标过于宏观,建议对这项工作定个更为明确清晰的目标,切实提供指引、凝聚合力,推动我市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前列。

(二)紧盯指标,解决“干什么”的问题。评价指标体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南针”。近两年,中央和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规定,确定了相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为优化营商环境明确了要求、提供了遵循。我们要加强政策研究,把文件集成、汇编成册,有关业务干部人手一册,精研细读规定,逐条研究指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要加强业务培训,请评估专家来讲解,让负责的干部掌握透,真正弄懂指标内涵,把握标准要求,加快培养一批行家里手。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社会参与度和群众知晓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细化责任,解决“谁来干”的问题。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面广线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完善联动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有统筹协调的机构。市里新成立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要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常态化运行,切实牵好头、抓好总。要有担当负责的干部。借鉴泰州编印重点任务清单的做法,明确牵头领导、处室负责人,把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谁的责任谁扛起,谁的工作谁推进。要有全民参与的合力。借鉴泰州开展“啄木鸟”活动的做法,动员全民参与营商环境建设,开设“营商环境大讲堂”,提升全民营商环境意识,让“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是环境”的意识深入人心。同时,突出问题导向,请专家把脉、让群众找茬、邀企业评判,汇聚起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

(四)狠抓落实,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事业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真干假干不一样。今年围绕贯彻落实省委“重点工作攻坚年”,我市全面发起“9+2改革攻坚行动”,在行政审批提速、法治环境打造、人才招引激励等方面出台很多政策,一些制度设计已经超过湖州、泰州的做法。现在我们落后的不是理念,而是行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制度设计从纸上落到地上,把蓝图变成现实。要做好结合文章,把优化营商环境与流程再造改革攻坚、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财税金融改革攻坚、资源环境领域改革攻坚、优化法治环境改革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怎么有利于营商环境优化就怎么样改革攻坚。要强化工作推进机制,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原则,搞好任务分解,一项一项拉出台账,一条一条细化措施,一件一件明确责任,能量化的全部量化,能明确时限的全部明确时限,定期调度督导,确保工作高效推进、有效落实。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提高优化营商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的权重,定期打分排名、奖优罚劣,切实发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


编辑:马园亮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