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着眼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山东应如何准确定位、积极作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深入采访、多方求解,形成这组调研报道,从今天起推出。
真抓实干,聚力攻坚——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设立两年多来,全省经济结构显著优化,“四新”经济加速成长,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强势推进,成效初显——今年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之年,山东经济从质量结构、体制机制到发展环境,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系统重塑。
同时,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山东经济一些突出短板更加明显,比如一些领域缺乏核心技术、支柱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不高等。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融入“双循环”,正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创新之力打破发展瓶颈
最大下潜深度达到10619米,刷新了世界纪录。7月16日,带着这样一个好消息,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实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机万米深渊观测科学考察团队顺利返航。
“面对有着‘世界第四极’之称的深渊海沟,‘海燕’团队突破了轻型陶瓷耐压复合材料壳体技术、大排量高精度浮力调节技术以及多传感协同控制技术等技术瓶颈。”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海燕”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杨绍琼介绍,水下滑翔机是深海大洋观测的核心装备,“海燕-X”研发成功为“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提供了关键技术和装备支撑。
在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山东聚焦聚力“十强”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布局8项大科学计划和12项大科学工程,“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是其中之一。“‘透明海洋’产生新技术、形成新动能,将会带动山东海洋观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海洋大数据、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对促进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产业价值。”省科技厅海洋处处长孙高祚表示。
新格局蕴含新机遇。“要抓住用好全球产业链调整重塑机遇,分类实施强链补链建链保链工程。”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处副处长张毅表示。
8月17日,随着德国凯傲集团智能叉车项目和中国重汽智能网联重卡二期项目集中开工,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正在加速推进。“项目引进国内外知名整车高端配套企业,构建‘汽车零部件+整车+物流’全产业链条,计划总投资1535亿元。”山东重工新城指挥部副总指挥亓巨川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运营效率高、创新能力强、制造成本低的产业集群。
包括高端装备制造在内,山东把“十强”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点和发展方向,加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十强”产业特别是高端新兴产业发展明显提速。
立足自身优势激发内需潜能
山东是全国唯一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双过亿的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居全国第二,截至今年7月底,实有市场主体近1140万户,并在快速增长,拥有广阔的省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拓展消费空间,扩大有效投资,提升供给质量。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须突出内需的引领作用,解决‘能够消费’和‘敢于消费’的问题。”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范玉波表示,解决“能够消费”的问题,就是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努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解决“敢于消费”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大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保障供应。
以改革集聚更多高端要素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决定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种类、质量的是要素供给,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背后实际上是要素供给结构和流向的不平衡,要实现供给和需求相匹配,就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市场规律的引导下生产出适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王金胜认为,山东要融入“双循环”,须彻底清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存在的“堵点”,畅通要素供求大循环,让各种生产要素、各种优质资源真正按市场规律顺畅地运转起来。
促进要素合理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山东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并印发了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绘就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蓝图。三大经济圈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的动作不断,一体化发展全面起势。
8月12日,胶东经济圈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联盟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明确了23项2020-2021年度重点推进合作事项。比如,在社会保险方面,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将实现胶东经济圈内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互认互通,完善胶东经济圈内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联动合作机制,推动胶东经济圈内劳动能力鉴定互认和医学专家库资源共享,推进社保卡“一卡通用”。这些措施将进一步促进劳动力、人才、信息、智力等要素在胶东经济圈内自由流动。
在王金胜看来,山东既要立足自身,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畅通省内循环,也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处于国家几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交汇点,能够南北借力、东西逢源,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尤其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
新格局也带来新课题。“在新发展格局下,高端要素流动速度加快,山东可能会面临‘虹吸效应’。”山东大学规划与战略研究院院长余东华教授认为,增强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需要以环境转换、体制机制转换为前提。
山东始终注重用改革的办法激发活力,今年发起了九大改革攻坚行动,深化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全省营商环境大幅改善,高质量发展引擎更加强劲。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新发展格局下,山东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健全完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劳动力多元化流动渠道、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体系、数据共享利用机制等,吸引更多高端要素在山东聚集。
发挥优势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意味着,不仅对外开放这个大势不能也不会改变,还要通过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更具效能的开放,促进两个循环的相互促进、双向发力。”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王培志教授表示。
“上半年,山东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156家,增长6.5%;实际使用外资达到了64.1亿美元,增长7.2%。”在8月27日举办的“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欧洲专场活动中,德勤亚太首席战略官与创新官谭瑞给出的数据显示,疫情冲击下山东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不降反升。
数字背后是外商对山东营商和投资环境不断提升的切实感受。谭瑞分析,山东致力于打造更加国际化、便利化、产业先进化程度更高的一流营商和投资环境,外商来山东投资很放心。
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山东始终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今年7月,山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45条政策措施含金量高、力度大。致力于建设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促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山东坚持内外资企业、项目一视同仁,设身处地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解难题,各地亲商富商优商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山东的开放优势要进一步扩大。”王培志建议,山东应充分发挥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推进山东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构建东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通过日韩来联通欧美等国际市场,用区域高质量的“小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