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更加暖心

——全市法院系统护航高质量发展纪实

作者:梁鸿雁 田始峰 秦汉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0-10-12 11:13:17

今年5月份,市法院设立执行和解中心以来,分流执行案件1538件,和解成功168件,其中即时履行完毕107件,主动履行到位金额1710.58万元,既有效化解了矛盾,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全市法院系统自觉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生动实践,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职能作用,按照“单项工作创一流、整体工作争先进”工作思路,坚持稳定与发展并举、惩治与保护并重、办案与服务并行,助推“六稳”“六保”任务落实,为推动我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提供精准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

为优化营商环境,市法院坚持保护市场主体就是保护生产力,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严格区分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等界限,严惩侵犯产权和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努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积极服务企业发展,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快立快审快执涉企案件5.3万件。

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研究制定《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建立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制度,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努力提供精准司法服务。

设立16个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推行“三合一”审理模式,打击破坏环境犯罪,监督、支持环保执法,判令履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审结涉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案件315件,一起大气污染责任纠纷案入选全省法院十大典型案例。

依法保障创新驱动发展,建立知识产权审判技术专家库,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络,在全国首次适用商标法惩罚性赔偿条款,着力解决侵权成本低、企业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中国法学会在枣庄召开专题会议予以研讨。

研究制定服务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意见,司法保障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工作在全省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推介。

设立金融案件专门合议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专项行动、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百日集中执行会战”,开通涉金融机构案件审执绿色通道,实行优先立案保全、优先审判执行、优先兑付权益等措施,帮助挽回损失15.8亿元。提出加强金融监管司法建议,使400余件、标的额2.6亿元的金融纠纷得到快速处理。

创新破产办理 推动企业转型

在企业破产办理工作中,市法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选派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敬业精神足的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审判执行团队,实现机构专门化、人员专业化。加强与党委政府、经信、国资等部门常态化沟通,推动建立破产企业重整信用修复机制,协调成立破产管理人协会、破产费用基金,完善破产案件简易快速审理工作程序指引,夯实案件审理基础。

建立濒危企业筛查识别机制,对进入诉讼程序的涉案企业,立案和审判部门注意了解其涉诉、涉执情况;对进入执行程序的涉案企业,执行部门充分利用法院、工商、银行、房管、土地等部门的查控系统,全面掌握被执行企业的情况,综合评估企业运营情况,详细标注企业项目特点、资产闲置状况及自身优势,为选择最优处置方式提供依据、打下基础。

根据审判进程和对企业的评估情况,分别采取执行、清算、重整等法律手段,为企业量身定制最优盘活计划,实现市场主体的有效救治和有序退出。

2017年以来,全市法院审理破产案件75件,盘活资产20亿元,激活土地4500亩,稳定职工1.3万人。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转发。

加大执行力度 兑现胜诉权益

党委、政府专门下发文件支持法院解决执行难,法院、发改委等41个部门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联合惩戒,对失信被执行人采取媒体曝光、纳入失信“黑名单”、限制高消费等措施,依法追究36名被执行人的刑事责任。

在全国率先建立并运行不动产网络查控平台,建立个人住房公积金网上执行协作、保险+救助机制,所有案件财产线索网上查控,司法拍卖全部网上进行,实现从“车轮上的执行”向“键盘上的执行”转变。

加大执行力度,常态化开展涉民生、涉金融、涉党政机关案件系列集中执行活动。强化善意文明执行,依法采用适度、合理、必要的执行措施。2019年枣庄中院实际执行到位率、执行完毕率位列全省中院第1名。

建立多元机制 化解矛盾纠纷

通过设立法制史展馆、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诉讼辅导、播放法治微电影等方式,大力弘扬“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引导群众“以和为贵”。

加强诉讼引导,随案发放诉讼风险提示书,引导群众算好诉讼亲情、信誉、风险、成本、时间五笔账,自愿选择合适的纠纷解决方式。

发挥司法裁判的示范引领作用,精心选择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案件,依法予以公开审理、宣判,及时统一裁判制度,昭示裁判规则,引导群众按照司法裁判的指引维护权利,审理的8个案件入选全省十大典型案例。

推动把“无讼”社区创建、万人成讼率、委托调解率、调解成功率纳入法治建设考评,把特邀调解员经费保障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矛盾纠纷预防与化解大格局。

深入挖掘行业专业调解潜力,协调工会、妇联、住建、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行业调解组织。2017年以来,委托、委派调解纠纷2.4万件,调解成功4682件。联合妇联、民政等部门成立“幸福护航”志愿队,免费提供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法律咨询。设立家事审判法庭,推行家事案件调查、圆桌审判、出具离婚证明书等制度,有针对性地修复家事关系,化解家事纠纷3200余件。

在法院机关、人民法庭设立诉调对接中心31个,选聘493名特邀调解员参与诉前调解,85名入驻诉讼服务中心、嵌入速裁团队,2017年以来诉前调解纠纷、确认调解协议2300件次。设立行政争议审前和解中心,2018年以来受理审前和解案件536件,和解成功71件。

在全省法院率先加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平台建设,推进公安机关责任认定、保险部门在线理赔计算、调解单位在线调解、法院在线司法确认等环节一体化、一网办,快速处理纠纷838件。

推动流程再造 提升服务水平

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加快推进“两个一站式”建设,持续强化诉讼服务大厅、24小时法院、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建设和应用,通过“厅、网、线、巡”多途径,实现立案、调解、庭审、执行、送达等一站通办、一网通办,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疫情期间“智慧抗疫”“露天法庭”做法被最高法院、新华社推介。

推进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成立速裁、普通、精审团队,实行类别化分案、专业化审判、要素式审理,做到简案快审、类案专办、繁案精审。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简易程序和小额速裁程序适用率为92.3%,速裁结案数占民商事结案数的23.4%,平均办案天数同比缩短29天。

推行全流程网上办案,实现诉前调解、立案、分案、阅卷、排期、开庭、合议、撰写文书、签章、网络查控、司法拍卖等工作全流程无纸化网上运行。建成启用全省首家法邮共建集约送达服务中心,送达流程智能、集中、高效,有效缩短了办案时间。

加强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建设,加大审判流程信息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的力度,实现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直播公开自动化、规范化、常态化,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记者 梁鸿雁 通讯员 田始峰 秦汉


编辑:马园亮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