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的新枣庄

——写在全国第七个扶贫日

作者:柴可立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0-10-17 17:24:57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开发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以深度贫困区域、老病残特困群体和深化到户到人的精准施策为重点,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并重,外力帮扶和内力激发并举,4.1万户9.2万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96个省定、58个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摘帽退出,896个产业扶贫项目运营良好,贫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逐年提高。通过四年多来的尽锐出战,合力攻坚,我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2020年圆满收官奠定坚实基础。

高点谋划 高位推动

构筑大扶贫格局

2016年起,我市坚持“扶贫先识贫”原则,有效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严格“责任落实到人”要求,有效解决“谁来扶”的问题;贯彻“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方针,有效解决“怎么扶”的问题,树牢“精准脱贫”目标导向,有效解决“如何退”的问题。

市委市政府以空前力度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开展。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各类文件意见130余个。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现场推进会议等重要会议活动75次,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开展。出台《枣庄市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区(市)、镇街、村及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市与各区(市)每年都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

四年多的脱贫攻坚,我市探索建立了一套务实管用的工作机制,保障了脱贫攻坚长效发展。建立完善了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47个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出台了《枣庄市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分工,明确责任,厘清职责,合力攻坚。建立完善了以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市级层面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各成员单位制定1+N工作方案,形成了系统完备、可操作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完善了与脱贫攻坚相适应的投入体系。2016年以来市级每年财政列支专项扶贫资金不低于1亿元,基本保证了脱贫攻坚需要。建立完善了以精准为要义的帮扶体系。对贫困人口分类管理、精准施策,推进扶贫措施精准滴灌,为贫困人口累计落实帮扶措施32万余项。建立完善了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纪检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扶贫系统自我监督相互连接,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落地,保障了贫困群众利益。建立完善了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市委、市政府对区(市)党委政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单独考核。综合运用交叉考核、专项检查、暗访督查等方式,较真碰硬,严督实考,压实责任,倒逼落实。同时,确立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全社会共同发力的立体化大扶贫格局。

聚焦产业 做强项目

开发式扶贫为民“造血”

四年多来,我市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加大扶贫产业培育力度,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下大力气提升产业项目的综合效益,真正实现开发式扶贫。

2016-2020年全市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96个。截至2020年4月,已累积实现收益9671万元,收益分配到贫困户金额7213万元,留存村集体用于扶贫公益事业金额2458万元。产业项目帮扶贫困人口累积33.1万人次,其中直接参与项目产业发展累积1.8万人次;项目带动就业累积1.7万人次;项目收益分配累积覆盖29.6万人次。

在扶贫产业项目管理运营中,我市探索建立了“四五四”管理机制,确保项目谋划、管护、收益“三精准”。四项规范,严格项目标准。规范项目储备、方案编制、项目审批、项目建设、公告公示等环节,做好项目竣工验收、资金报账、资产交接等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登记,落实扶贫资产管护制度。鼓励选择有特色产业优势、治理结构完善、财务管理规范、经营状况良好、经济实力较强、乐于扶贫助困且诚信守约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扶贫资产经营主体,明确扶贫资产经营权责,强化资产运营管理。收益主要用于增加贫困户收入和提升贫困户生活质量,实施差异化分配或设置扶贫转岗,确保贫困户收入稳定、脱贫扎实。五权分置,确保项目权责明晰。明确将扶贫项目形成的扶贫资产,除明确归贫困户的,归村集体所有。区、镇统筹实施的项目鼓励将资产量化到相关村集体,将扶贫资产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因地制宜确定扶贫资产经营方式,采取自营、租赁、农户承包、联营、委托经营、股份合作等,放活扶贫资产经营权;所有权归村集体的扶贫资产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统筹用于扶贫事业,明晰扶贫资产收益权;四是扶贫资产收益主要用于帮扶带动贫困户增收、发展村内公益事业,确保贫困人口受益权;明确镇(街)扶贫资产监管主体,村级负责直接监管,发挥扶贫理事会、扶贫专干对项目运营、管护情况日常监督作用,落实扶贫资产监督权。四个机制,确保项目长效持续。建立专班负责的领导机制。区(市)、镇(街)成立扶贫项目工作专班,定期研究解决项目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每个项目成立管理专班,明确一名科级干部牵头负责。健全各负其责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扶贫、农业、发改、文旅、商务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席办公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完善日常监督的预警机制。镇(街)项目管理专班每半月对辖区内所有产业扶贫项目运营情况和带动贫困户增收情况进行集中检查,区(市)每月抽查、调度各镇(街)扶贫项目运转情况,对发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即时介入、及早处理,每季度将情况汇总报市扶贫办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备案。探索“双保险”的安全机制。由市级统筹,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且项目资产权属归村集体的产业扶贫项目资产,购买了产业扶贫项目资产保障保险(简称“产业保”)。项目资产总额3.62亿元,涉及大棚类101个、光伏类466个、农机类104个、厂房车间类137个、种植类16个、养殖类5个、旅游类34个、电商类20个、机械设备类31个,实现了项目资产保险基本全覆盖。共为55个受损项目资产赔付91.53万元。创造性开发“产业扶贫项目收益保障保险”(简称“收益保”),确保产业项目的预期收益,以解决稳脱贫、防返贫的难点问题。目前,已为符合条件的600个产业扶贫项目投了“收益保”,基本实现了对财政扶贫产业项目资金的全覆盖。2019年度全市为375个未达到约定收益的产业扶贫项目理赔385.86万元,有效防止6431名贫困人口返贫。今年,受疫情影响,我市启动了收益保险,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140个项目理赔79万元。 

分类施策 精准帮扶

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

我市针对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一户一策、一人一案”,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对整劳力、强劳力,立足开发式扶贫,促进贫困劳动力能转尽转。强化全市就业扶贫“四个一批”模式(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就地就近吸纳一批、开发公益性托底安置一批,开展“就业伙伴结对帮扶”行动转移一批,强化政策对接助推创业一批),精准对接不同需求贫困劳动力,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通过转移就业脱贫致富,累计实现转移就业10028人,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能转尽转。多形式创建扶贫车间。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致富带头人创办扶贫车间或扶贫加工点,给予资金奖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就业扶贫车间16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76人,落实就业扶贫车间奖补资金52.6万元。多渠道开展岗位扶贫。持续开展以“贡献一个岗位,吸纳一人就业,奉献一份爱心,温暖一个家庭”主题的“送岗位促脱贫”行动,搭建扶贫岗位对接平台,“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市征集岗位4057个,组织就业扶贫专题招聘会46场次,帮助1300名贫困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多层次开发公益性岗位。针对部分贫困户家庭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无技术特长、自主就业困难等情况,综合运用已有就业援助政策和就业扶贫专项政策,开发公路养护、农村保洁、治安巡逻和山林防护等公益性扶贫岗位,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托底安置。通过发展生产、转移就业累计带动4.49万人增收脱贫。对弱劳力、半劳力,通过建设“扶贫车间”、来料加工、设立公益扶贫岗位、开展劳务协作等安置就业27201人。对老年贫困人口,推广土地托管、果树代管、畜禽代养等增加资产性收入,实施孝善养老扶贫,惠及贫困老人2.2万人次。对失能贫困人口,通过集中供养、邻里互助、亲情护理、公益岗位等助老、助病、助残模式,实现生活照料失能贫困人口5039名。对病残贫困人口,将3.75万慢性病贫困人口纳入门诊慢性病报销范围。落实“先诊疗后结算”“两免两减半”等健康扶贫政策,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减免、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五重保障的“一站式”住院结算,医疗商业补充保险累计报销9.44万人次,报销金额3200万元。

在兜底保障上,我市出台了《我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低保保障政策,目前,全市建档立卡户中,享受低保人数共有32424人,发放低保金2856.88万元。享受特困供养5523人,发放特保金1026.88万元。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211人次、194.13万元。2019年11月我市农村特困人员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5070元提高到5616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7月,我市将农村低保标准上调至每年5220元。

目前,全市20673名持证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按规定全部落实生活补贴、护理补贴,10551名符合条件有需求的重度残疾人进行了家庭无障碍改造。

政策集成合力攻坚

汇聚起扶贫磅礴力量

围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我市承担脱贫攻坚任务的各成员单位累计改造C、D级危房5161户,维修A、B级住房2190户;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8.5万人次,发放资助金7600余万元。实施“雨露计划”,资助贫困家庭在校中高职学生8805人次,资助金额1690.05万元;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缴医保金8559万元。对四类重点慢性病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7851人,每季度开展一次随访和“送药上门”服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全市4.1万贫困户全部解决了饮水安全。

全市2.13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4.1万户,对照《到户帮扶手册》,逐项核实各项政策是否享受,对发现的问题,即时反馈、限时解决。今年以来,帮助申请临时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户270人次,发放救助金49万元。111家民营企业采取就业帮扶、产业带动、公益捐赠等形式,开展各类帮扶工作,帮扶7153户贫困户。搭建爱心众筹公益捐赠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全市建立区级“众筹平台”2个,“爱心超市”24个。111家民营企业采取就业帮扶、产业带动、公益捐赠等形式,开展了各类帮扶工作,累计投入资金1800余万元,帮扶7153户贫困户。

加强扶贫产品认定,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截至目前,我市认定包括水果蔬菜、粮油副食、休闲零食、日用品、熟食面点、绿植花卉、工艺品等产品132种。同时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向社会推介我市扶贫产品,5月23日,省内首场扶贫农产品带货直播公益活动——“好品山东—乡村名品”赋能全省区域品牌建设活动走进我市,开展现场直播带货,直播在线人数29.7万人,2小时成交量207单。

两核三访 排查整改

全面提升脱贫质量

我市以提高脱贫质量为核心,以问题排查整改为主线,以扶贫政策落实核验、贫困户收入核实及各级书记遍访、帮扶干部走访及扶贫干部暗访“两核三访”等活动开展为抓手,五管齐下,强力推进,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开展扶贫政策落实核验。制定《枣庄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行业政策落实核验单》,逐户对政策落实、补贴发放等全流程核验。核验发现的享受政策和补贴发放不及时等103个问题及时整改。开展家庭年度收入核实。对贫困户政策性、务工性、经营性等收入逐户进行源头认定,确保贫困户认可。开展四级书记遍访。重点遍访“老病残”特困群体,针对其实际生活困难,实施到户帮扶,促进即脱贫又解困。累计解决失能照料,住房裂缝漏雨维修,门窗更新,院落规整,设施添置等问题6722户。四级书记已遍访贫困户42226户,实现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遍访全覆盖。开展帮扶干部走访。精准填写《到户帮扶手册》,逐人核实政策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即时反馈、跟踪解决。同时做好政策宣传告知,贫困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升。开展扶贫干部暗访。我市市区两级扶贫部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落实,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暗访督查脱贫质量。采取户户到大排查、下沉一线重点督战、双月督查等方式,发现问题即时解决。市扶贫办每2个月组织一次脱贫攻坚督查,对督查成绩最后1位的区(市)、后5位的镇街、后10名的村(居),实行约谈问责,成绩突出的年度考核给予加分奖励。

动态监测 激发内力

建起扶贫长效机制

我市坚持“四不摘”政策,探索出政策保障和社会保险相统一的长效机制。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发贫困户自主申报系统,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即时帮扶,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共摸排出即时帮扶户874户2344人,脱贫监测户93户276人,逐一落实即时帮扶措施。

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全市扶贫系统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贫困群众。滕州市东郭镇设立“扶贫讲堂”,邀请脱贫典型、致富能手、种植大户讲述26场次,参加贫困户400多人次,着力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建立“美好生活互助会+爱心超市”贫志双扶模式,鼓励贫困户以劳动换积分,用积分到“爱心超市”换取生活用品,全市建立“爱心超市”24个,惠及贫困户6637户。

推进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加大产业培育发展力度,鼓励镇级统筹,联村共建、整合实施、规模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项目的综合效益。强化扶贫产业运行管理,每个项目成立管理专班,明确一名科级干部牵头负责,具体负责项目规范实施和日常监督。目前,全市2016年以来实施的896个项目全部成立管理专班。

开展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列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0万元,选定市中区、山亭区冯卯镇、峄城区榴园镇、台儿庄区泥沟镇开展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探索边缘户帮扶的办法措施。对有发展能力的边缘户,推进评级授信,提供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支持。对老病残边缘户,强化政策支撑,落实三保障政策,将扶贫项目收益集体部分建立救助基金,用于救助。(记者 柴可立


编辑:马园亮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