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关键领域,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召开了农委会议、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今年初,以市委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9月份,召开了全市乡村振兴改革攻坚现场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二是坚持典型带动。前三季度,分别聚焦现代高效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改革3个主题,召开3次现场会议,进行典型引领。滕州市乡村振兴工作被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同志批示推广,山亭区“闲置小院复活工程”、薛城区数字农业被列为全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典型案例。三是坚持三级联动。工作中,坚持市级督导指导、县级统筹协调、镇街全面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新争取国家农村改革试验任务一项。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率达到了98%以上。今年新创建省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16个,广大农村更加美丽宜居;新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9个、产业强镇16个、区域公用品牌8个,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正视问题困难,明确下步改革攻坚方向
一是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在工作推动上,个别基层单位没有真正将主要精力放在乡村振兴上,没有真正将“三农”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没有形成定期研究、全面推进、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面对农村深层次改革和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时缺乏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锐意改革的锐气。在社会参与上,工商资本支持乡村振兴不够,还没有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在农民群众参与上,有时还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尊重群众意愿不够,群众知情度、参与度还不够。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产业振兴需要支柱型产业和龙头型企业带动。目前,全国叫得响的支柱型产业品牌只有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2个,全省叫得响的支柱型产业品牌只有山亭火樱桃、长红枣2个,其他区还缺少区域性有影响的支柱型农业产业。从龙头企业看,目前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3家、省级只有37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3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产值上,和先进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乡村振兴考核指标来看,生猪产能恢复、农产品加工企业、现代高效农业这3个指标,依然是我市短板。特别是生猪生产,恢复进度明显低于全省水平,完成全年稳产保供任务目标压力较大。
三是“三农”投入和要素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加之建成后的维护费用,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受财政整体收入增幅放缓影响,财政支农压力加大。同时,部分镇街、村经济实力薄弱,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还未形成。另外,人才、资金、土地、信息、服务、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等要素尚未完全实现城乡融合、有序流动。
三、聚力改革攻坚,全面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枣庄篇章
下步,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统筹协调、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政策创新等方面持续用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确保改革攻坚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一是实施“双十双百”工程,补齐“三农”短板。力争每年新培育产业园10家、产业强镇10个;新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100个,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00家。二是创新政策供给,推进乡村全面全域振兴。进一步研究细化落实“四个优先”的政策文件,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统筹“四区”建设,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粮食生产、生猪生产、秸秆综合利用、化肥农药减量等工作,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目标,谱写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枣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