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的龙希云老人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曾在三八线上驻防了近三年的时间。近日,记者来到台儿庄区马兰屯镇任楼社区,听老人讲述了他当年在朝鲜的战斗经历。
见到龙希云老人时,留着大胡子的他正坐在家门口的躺椅上认真地阅读《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要》一书。老人告诉记者,他早年曾在中兴公司的护矿队工作,后来参加了国民党抗日名将冯治安驻扎在台儿庄运河附近的部队。淮海战役前夕,他参加了解放军,时任25军73师219团2营5连战士。之后相继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江浙剿匪,并一直打到了福建沿海。1950年1月,龙希云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的六七月间,他随部队乘火车从福建到了安东,参加了抗美援朝。
“当时我们是一个师,为了躲避美机的轰炸,在夜里从大铁桥上步行过的鸭绿江。每个人都背着一支冲锋枪、四颗手榴弹、装满四个枪梭子的一百发子弹,还有工兵铲、衣物等,大概三四十斤重,但行军速度很快,好像几十分钟就过了桥。”龙希云说,他们跨过鸭绿江后,直接从新义州连夜步行赶赴三八线一带驻防,行军中都是昼伏夜出,平均一夜能走一百多里路。“那时候年轻,一心想着将美军赶出朝鲜去,行军途中虽然经常遭遇美机轰炸,但从来没感觉到累过,更不害怕。”谈起那次长途行军,龙希云依然记忆犹新。
到了三八线附近,龙希云和战友们驻守在210高地上。那时美军的飞机经常前来轰炸,没有任何的规律可言,说来就来,有时还扔下燃烧弹,将整个阵地点燃。再加上飞机飞得特别低,在战壕里根本无法隐蔽,除了留下岗哨外,龙希云和战友们白天都匍匐在铺着干草的山洞中,到了夜间再出来防止美军的偷袭。“美军经常利用夜间先是往我军的阵地上铺天盖地地打炮,之后再搞人海战术向阵地上强攻。有一次是我们营守阵地,敌人漫山遍野地涌上来,打了两个多小时才将敌人打退,牺牲了十多位战士。”龙希云说,那时候三天两头地打仗,根本记不清一共打了有多少场。
龙希云(右)在朝鲜
1952年冬天,龙希云正在210高地的单人掩体中站岗,忽然敌人的一发炮弹炸落在附近,掀起的土石将他掩埋在下面。战友们发现后赶紧七手八脚地将他从土中扒出来,送到医院后经检查发现,龙希云头部左上方的一块银元大小的颅骨,被压塌了下去,左眼受伤。但轻伤不下火线,经过短暂的休息龙希云又回到了阵地上,至今,他头上还留有一个坑,左眼视力模糊。
龙希云告诉记者,战争期间,他们的生活很是艰苦。不打仗时还有人将罐头、包子、水等物资送到阵地上,一旦打起来,后勤给养供不上,就只能吃压缩饼干充饥,冬天没有水,只好就着雪吃。最冷的时候阵地上温度达到零下45摄氏度,雪厚得没过大腿,掉进雪窟里半天爬不上来。由于温度过低,枪上也得套着棉套子,战友们十个有八个被冻伤。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龙希云和战友们驻守在三八线附近的山沟里,每天在距离非军事区200米左右的位置上站岗执勤,对面的美韩联军看得一清二楚。那时他们经常组织学习,学会了不少朝鲜话,并帮助当地的朝鲜老百姓重建家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有国内的慰问团去部队慰问,并经常能收到国内寄来的慰问信,龙希云至今还收藏着几张当时收到的照片和带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的两个手绢。他把自己与朝鲜小朋友的合影、以及战友的照片贴在入朝时发的一个日记本上,没事时就拿出来看看,至今都还能叫得出许多战友的名字。
1955年5月,龙希云随部队回国,没多久复员回家务农。1958年他被峄山钢铁厂招工,后来又转到了枣庄煤矿工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光荣退休,再次回到老家台儿庄乡下居住。现在龙希云老人每天看书、听新闻,身体状况良好,子女孝顺,家庭和睦,老人对目前的生活很是满足。(记者 孔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