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4日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站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开局的节点上,回望过去这五年,山东迎来飞速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捷报频传。
一份值得骄傲的“超级工程”清单
2017年7月,“复兴号”首发,一条国之大轨,见证大国之轨。从无到有,从空白到领先,“复兴号”以350公里时速领跑世界高铁,创造了一个现代工业奇迹。
2018年7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在日照启用。
2019年5月,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2019年9月,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2号”在烟台命名,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可以在全球95%的海域作业。
2019年11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产运营,首创“氢 5G”,用全球最先进码头定义港口未来。
2020年9月,潍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商业化柴油机,这是柴油机发展史上的历史性突破,树立了全球柴油机热效率的新标杆,对整个内燃机产业节能减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大国重器”,用最有说服力的语言,讲述着“十三五”期间,山东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八大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深深扎根在山东快速发展的沃土中。记者梳理发现,山东近几年取得的重大成就,多数是持续投入厚积薄发的成果。
一个长达7年的超前规划
2018年,山东发布了《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绘就了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翻开这份发展规划,跨越的时间长达7年。《实施意见》中构建了这样的目标:山东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五大战略新兴装备制造业。到2022年,山东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到2025年,山东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柱。
十三五期间,山东深入实施省级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打造了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突破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批高端科技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以来山东承担了全国近一半重大海洋科技工程。
2017年年底,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已有规模以上制造企业885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6万亿元,居全国第三。拥有中国重汽、潍柴动力、中车四方、烟台来福士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济青烟三市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40.6%,“三核引领”的布局已经形成。
如今,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海洋产业、高端化工产业等方面,山东都有令人振奋的“大国重器”倾情代言。
一个有待破题的改革命题
如何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延续产业优势,是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回答且要不断回答的发展之问。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最佳破题之解。
今年9月,潍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商业化柴油机,树立了全球柴油机热效率的新标杆。成绩的背后,是潍柴人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
在布局与推进氢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面对氢能量产不现实等质疑,潍柴始终用行动力和执行力证明自己。
高端装备制造越发展,没有范本可以参考,不可避免会触及政策“盲区”。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在潍柴动力向世界“进军”的同时,亟需具体支持政策落地。
主动作为,奋发有为,让更多企业和产业能够加入进来。事实上,山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从产业结构优化,到体制机制改革,再到营商环境的改变,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系统重塑。
以史为镜。一些高端装备项目也许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质疑和种种困难。但只要符合发展规律、经过科学论证,就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地推进。
闪电新闻记者 高亚南 柴慧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