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深蓝,风劲满帆踏潮头

—山东扎实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海洋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01版 2020-11-11 08:43:31

繁忙的山东港口青岛港。

□ 本报记者 王亚楠 陈晓婉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山东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富集,海洋科技、海洋人才和海洋产业基础好、潜力大。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求山东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这是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标注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指明了方向。  以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指引,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建设“海洋强省”作为八大发展战略之一,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陆海统筹,制定实施《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出台一系列创新性政策举措,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拥抱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新时代的蓝色交响曲在山东奏响华丽乐章。

  一个个数字,记录着山东经略海洋的奋进足迹。2019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增长9%,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19.4%提高到2019年的20.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3%;海洋三产比重由2015年的6.8:44.5:48.7优化调整为2019年的4.2:38.7:57.1。风雨无阻,向海图强,海洋强省建设扎实推进,海洋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创新赋能,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过去出海捕鱼,现在出海‘种’鱼!”进入11月,海风已颇有凉意,东方海洋牟平云溪海钓基地的海参养殖区却是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基地负责人曲善村说:“在海洋牧场养海参,不用投喂,品质还好,价格也好!”

  “深蓝1号”“长鲸1号”“国鲍1号”……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海洋牧场综合试点省,山东越来越多的海珍品正在从近岸养殖走向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的“类野生”“原生态”养殖。藏粮于海,藏粮于技。引领了全国海水养殖五次浪潮的山东,正以智能装备为支撑,推动海洋渔业再次转型升级,谋求高端优质水产品市场主导权。  截至目前,山东有国家级海洋牧场44个,居全国第一位。走向深远海,开拓了全新的发展空间。除了高端生态养殖,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海钓休闲、海上风电等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实践。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山东加快向海洋进军。将现代海洋产业列入“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推进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海洋牧场、海工装备、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在山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相崭露头角。以在国家成功试采可燃冰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蓝鲸1号”“蓝鲸2号”为代表,“山东造”大国重器不断向国际海洋工程领域最高科技水平迈进。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海洋产业发展不断获得强劲的创新动力: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先后启动建设;

  超级计算机升级项目落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国内首个以海洋为特色的冷冻电镜中心启动试运行,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潜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

  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创建山东省海洋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海洋创新药物发力攻关……  栽起科技“梧桐树”,引来成群“金凤凰”,结出一批“新果实”,孵化一批“新种子”。省海洋局副局长王仁堂表示:“‘十三五’以来,山东承担了全国近一半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主导及参与完成3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占全国54%,托起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半壁江山’。”

开放奋进,构筑蓝色共同体

  10月19日上午10点,随着一声声汽笛鸣响,一列满载32个集装箱货物的列车缓缓驶入山东港口威海港码头,“银川-威海”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正式开通。

  “班列上的货物均来自银川及其周边地区,接下来将从山东港口威海港装船转运至华南沿海地区。”山东港口威海港集团董事长连伟亮介绍。向海图强,港口是重要的支点和引擎。把威海的入海口送到宁夏的“家门口”,宁夏的资源优势顺势转化成了山东的发展优势,这是开放共赢之举。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是总书记对山东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沿海港口处于“一带一路”海陆十字交汇点,是我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省稳外贸、保畅通、促增长的物流大通道。如何立足基础优势,克服分散化运营、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做强做优做大?山东谋定而后动,以系统性思维、市场化导向,做好资源整合文章,强力推进全省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

  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山东沿海四大港口集团——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握指成拳,一条“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南亚、欧洲”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正加速形成。  一体化改革后,山东省港口集团确立了“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渤海湾港为延展,以众多内陆无水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内外知名船公司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在融入“一带一路”中实现主业高效发展。同时积极对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实施“腹地战略”,加快推进内陆港及海铁联运的建设和发展。

  全省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改革发展“一条心”,山东省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稳步提升,海铁联运增添新的发展助力和空间。在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港口业务普遍遭受重创的大环境下,山东省港口集团的成绩单引人注目。董事长霍高原介绍,今年前三季度,集团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07183万吨,同比增长7.96%;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96.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5%,实现了逆势双增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古以来,海洋就是开放包容的象征。蔚蓝无界,开放前行。以建设一流港口为依托,山东拓展全面开放“大市场”,搭建中日韩合作“大平台”,开辟互联互惠“大通道”,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9月,2020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2020东亚海洋博览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是落实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尽管今年全球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平台“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在中日韩及东盟(10+3)的基础上,本届论坛参会范围扩大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场参展企业数量达到770家。

陆海统筹,涵养蔚蓝未来

  建设海洋强省,海洋经济要上大台阶,海洋生态文明更要上大台阶。“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这是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山东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发展路径,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海洋,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碧海蓝天、碧波万顷、洁净沙滩。

  全力推进陆源污染治理,从源头上加强管控。2019年,山东组织完成了渤海、黄海区域入海排污口排查,基本摸清全省入海排污口底数,排污口有了一本“明白账”。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出水水质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一级A标准提升到地表水准四类水质标准。”潍坊渤发污水处理厂负责处理临近园区内的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总经理王成军说。现在潍坊市内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普遍执行准四类水质排放标准,可以有效防止污染物输入渤海。通过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治理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两大专项行动,全省纳入监管的工业企业直排海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入海河流劣五类水体明显减少。

  全力推进海岸带修复,保护近岸海域水质环境。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实施“退养还湿”等重大项目,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0多亿元,整治修复岸线200多公里;拆除清理垃圾废弃物100多万立方米;恢复养护沙滩40多公里,生态修复海域2000多公顷,逐步建立起海洋生态修复长效机制。2019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90.03%,比2018年提升7.8个百分点。  “2018年以来,这片海域江豚、白海豚、大海龟等多种海洋生物频频出现。近期的研究表明,浮游类生物的分布已经非常广泛。”日照市海洋发展局二级调研员朱景友介绍,日照在全国率先实施港口岸线退用还海项目以来,成效明显。

  全力推进制度创新,用心呵护海岛海湾。山东拥有500多个海岛,如同镶嵌在海域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2018年6月,山东成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2019年,全国首部海岛生态保护创制性立法《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生态优先、规划引导、保障民生,长岛全力打造绿水青山海岛样板。  完成破损山体生态治理5.4万平方米,实施山体造林450亩,退化林改造1000亩。纵深推进岸滩整治,拆除岸线育保苗场12万平方米,完成岸线整治1.19公里,恢复自然岸线8.7公里,自然岸线占比达到80%。完成近海养殖腾退1.26万亩,栽植各类树木、苗木40万余棵……2019年,长岛全面落实省市推进长岛保护发展目标任务,提速攻坚突破,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海湾是近岸海域半封闭的水体,既是各类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重要生态空间,也是各类开发活动的主要承载体,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最为集中。湾区海域水质改善情况与生态保护修复情况,决定着“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  山东有海湾200余处。近年来,积极推进实施“蓝色海湾”等重大项目,海湾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20年山东省总湾长会议明确,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一湾一策”、生态补偿和陆海统筹监管等机制,把湾长制与河长制、湖长制衔接起来,加强陆海统筹、海河联动。“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海湾图景,正在山东沿海徐徐铺开。

  “十四五”新征程即将起航。沿着总书记指引的前进方向,乘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东风,山东劈波斩浪、向海图强,必将为海洋强国建设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马园亮 责编:贺宝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