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介绍我省“十三五”期间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工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丰硕成果,制造强省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为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工业大省地位持续巩固
经过五年改革发展,山东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更加雄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526个。2019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3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2.3%,总量占全国的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其中,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10%以上的大类行业有10个,5%以上的有29个。今年,山东有14个县(市)、11个区,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和百强区。
二、市场主体实力显著增强
截至今年11月,全省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170.9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363户。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青岛海尔、滨州魏桥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83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青岛海尔、青岛啤酒、烟台张裕等9个品牌入围中国品牌价值百强,41家企业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2019年市值过千亿元的上市公司达到7家,其中,万华化学、潍柴动力、兖州煤业、海尔智家等4家企业盈利能力进入A股前100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5万家,比2015年末增长近2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企业家队伍综合素质加快提升。
三、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加快推进钢铁、地炼、电解铝、焦化、轮胎、化肥、氯碱等高耗能行业调结构、优布局、提质效。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生铁产能970万吨,推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1936万吨粗钢、1716万吨生铁落实产能转移计划。焦化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800多万吨,其中,2019年以来压减1356万吨,是全国首个将炭化室高度小于5.5米焦炉及热回收焦炉列入淘汰范围的省份,对保留的焦化产能实施清单管理,下达产量控制计划,实行以煤定产。电解铝行业,关停违规产能321万吨,向省外转移合规产能241.4万吨。化肥行业,停用和淘汰固定床气化炉255台,压减合成氨产能98万吨。轮胎行业,压减斜交胎产能1300万条(标准胎)。地炼行业,推动2790万吨炼油产能整合转移,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关停退出13家“小炼油”产能;启动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开展评级评价,强化标准倒逼,因不达标退出2070家生产、仓储、运输型企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出清,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两大先进钢铁制造基地、世界铝谷、一批智慧化工园区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与此同时,聚焦机械、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十三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余个,完成技改投资3万亿元以上,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率先走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通过改造创新,传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6年的22%提高到2019年的28%,预计今年将突破30%。
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医药等“十强”重点产业规模迅速提升,发展势头强劲。济南信息技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烟台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淄博新型功能材料、临沂生物医药等7个优势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574.6亿元,增长9.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5个百分点;海尔、海信、浪潮、歌尔4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高端化工产业,化工园区由2016年的199个调整到目前的84个,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烟台万华、东营威联等一批高端化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开工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化工产业完成投资647.7亿元。高端装备产业,济南智能装备、烟台海工装备、潍坊动力装备等优势集群初具规模,15家装备制造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8家企业入围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今年前三季度,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11.3%,高于规上工业8.4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重点培育了淄博氟硅新材料、滨州高端铝材、烟台新材料、日照先进钢铁、泰安建材5个“雁阵型”集群,碳纤维、第三代半导体、稀土、功能陶瓷等新材料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四、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加强,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3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24家,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5家,认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581家。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每年推动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4000项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1%,预计今年将达到45%左右。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等关键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康平纳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先进印染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年,潍柴发布了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13L柴油发动机,具备了量产能力,成为全球柴油发动机行业的翘楚。
五、数字赋能形成先发优势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累计开通5G基站5.1万个,实现全省16市城区5G网络全覆盖。软件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国内第一梯队,2019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506亿元,济南、青岛被命名为“中国软件名城”。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相向而行,深入开展“云行齐鲁”企业上云行动,发放“云服务券”补贴超过1亿元,推动上云企业超过22.6万家。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370个。开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成为国家首批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工程,培育省级及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49个,带动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中国智能化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山东智能化发展指数67.20,位居全国第6位,其中,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全省工信系统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发挥原材料大省、化工大省、医药大省、装备大省的综合优势,迅速建立防护物资应急保障机制,组织企业“临战式”生产、“搬家式”援助,圆满完成了保障湖北、驰援全国、支持复工复产任务,全面展现了山东工业体系完备、支撑有力、反应迅速优势,积累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增强了安全稳定发展的信心。
“十三五”期间,我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取得的这些成效,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增创了新优势、赋予了新动能。面向“十四五”,全省工信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第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目标任务,抢抓机遇,埋头实干,积极培育优良产业生态,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