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任理轩:脱贫攻坚,书写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作者:任理轩 来源:人民日报 2021-02-23 15:50:55

内容提要

中国脱贫攻坚任务之艰、规模之大、成效之巨、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是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中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就,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人间奇迹,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理念、有效的制度设计、精准的脱贫实践。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创造脱贫攻坚奇迹的深层逻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科学的治国理政方略、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发展史上,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彪炳史册的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回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壮阔历程,总结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有利于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复兴路;有利于丰富人类反贫困理论、拓展人类反贫困实践,为世界上仍然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民追求富裕安康的生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国脱贫攻坚艰苦卓绝、成效卓著,是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

中国脱贫攻坚任务之艰前所未有。减贫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年年底,我国贫困发生率为10.2%,减贫进入“最艰难阶段”。随着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滞后明显,脱贫成本更高、难度更大,可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中国脱贫攻坚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我国贫困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具有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等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每年减贫数量都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2020年2月,《俄罗斯报》给中国脱贫算了一笔细账:最近几年,每个月都有约100万人脱离绝对贫困,这相当于中国每3秒就有1个人脱贫。如此巨大的脱贫规模,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人类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

中国脱贫攻坚成效之巨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本领明显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中国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中国脱贫攻坚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走好这一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完成了一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我国在解决绝对贫困、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上积累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深刻影响了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进程。

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间奇迹。”面对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许多人都在关注和思考:这个了不起的人间奇迹是怎样创造的?中国能创造这一人间奇迹,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理念、有效的制度设计、精准的脱贫实践。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致力于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包括贫困问题在内的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我们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提供了前提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8,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可减少0.8%。经济增长是减贫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并非实现经济增长就一定能解决贫困问题。一些国家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并未实现像中国这样广度和深度的脱贫。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增长偏重效率逻辑,而扶贫减贫偏重公平逻辑。中国之所以能创造减贫奇迹,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将这两大逻辑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党带领人民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生产目的,既致力于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把“蛋糕”做大,又致力于促进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蛋糕”分好,更致力于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不断增强发展的公平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正是在经济发展和扶贫减贫的良性互动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坚持精准扶贫,构建务实高效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精准扶贫,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明确了方向和方法、确立了战略和策略。坚持精准扶贫,我们探索建立起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包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制度建设、执行、监督、考核有机统一、环环相扣,是务实高效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坚持实践第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为了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各地以建档立卡为基本手段,切实搞清楚贫困人员、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对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为了实现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我们坚持东西部扶贫协作,342个东部经济较发达县结对帮扶570个西部贫困县,310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军队和武警部队定点帮扶3500个贫困村;中央企业开展“百县万村”扶贫行动,民营企业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推动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为了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化扶持,我们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中国创造脱贫攻坚奇迹的实践路径。

中国创造脱贫攻坚奇迹的深层逻辑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有了党的坚强领导,脱贫攻坚就有了坐镇中军帐的“帅”,亿万人民就有了众志成城的“主心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创造脱贫攻坚奇迹的深层逻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科学的治国理政方略、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强化政治领导,坚持科学理论指引。中国脱贫攻坚作为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伟大变革,始终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在科学理论指引下推进。制定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明确脱贫攻坚的方向路径,选择脱贫攻坚的科学方法,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脱贫攻坚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明确脱贫攻坚“两个确保”的目标任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把资金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结合起来,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确立“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总结脱贫攻坚“六条宝贵经验”;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意见,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瞻远瞩、系统完备,理论指导性、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极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创造脱贫攻坚奇迹提供了强大思想力量、精神动力。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念兹在兹的工作:“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协同发力、合力攻坚,东部西部守望相助、协作攻坚,广大党员、干部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牺牲奉献。贫困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用勤劳的双手打造自己的幸福家园。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正是因为全国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和主体作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脱贫攻坚才能凝聚各个方面的无穷智慧,迸发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全党动员、全员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连续4年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政治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汇报,连续6年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连续7年在全国扶贫日期间出席重要活动或作出重要指示,连续7年在新年贺词中强调脱贫攻坚,连续8年在全国两会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多次回信勉励基层干部群众投身反贫困斗争的伟大事业。2015年,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贫困县党政正职攻坚期内保持稳定,发挥了一线作战指挥部作用。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同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长年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创造脱贫攻坚奇迹,离不开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和集中统一领导,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合力促攻坚,离不开各方支援、全民行动,离不开广大乡亲脱贫奔小康的干劲冲劲。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已经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我们还将继续书写新的伟大传奇。

编辑:马园亮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