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转型中塑造新优势

——我市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作者:梁鸿雁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1-03-02 16:32:39

不负发展好时光,风鹏正举再扬帆。

2月26日,全市38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不仅涉及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等多个先进制造业领域,而且大项目、好项目多,既是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的成果展示,也体现了“大抓工业、抓大产业”的鲜明导向。

近年来,面对重塑辉煌的强烈期盼、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市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的目标定位,围绕建设工业强市,积极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寻求突破,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蓄势崛起。到“十三五”末,“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4%;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9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19.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234家,A股上市企业达到4家。

创新驱动: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在企业界有这样一句话:“大而不强,好景不长;大而不优,必有远忧。”对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枣庄这座老工业基地来说,同样值得借鉴。

地处市中区的山东泰和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同行业赫赫有名,是国内水处理剂最大生产基地。数年间,从不到百人的小企业,发展壮大到水处理剂的龙头企业,其成功的奥秘,在行业内提出了“生产商和服务商分离”的经营新模式,以持续创新打造企业的科技力、产品力、市场力,铸就公司领先于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水处理剂专业生产商之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不断成长的根本所在。

围绕省“十强”产业,结合枣庄实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引进外部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内生动力,集中资源、集聚优势、集中力量,培植壮大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通过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产业水平向中高端迈进。

高端装备产业,围绕扩规模、强链条、提质效,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化、信息化迈进。

墨子科创园项目进展顺利,交大智邦数字科技项目落地,东大动力科技“轨道胶轮牵引车研发及应用”成为省首批10个“重点领域装备技术项目”之一,鑫金山、鲁南机床、威达重工、鲁南瑞虹等企业的4个产品成功入选“山东精品装备”,山森数控、威达重工、鲁南机床、鲁南瑞虹、汉旗科技、洁宇机械等6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山东滕州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机床)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高端化工产业,以基地化、链条化、精细化为方向,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推动产业集群向精细化延伸。

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薛城化工产业园、峄城化工产业园、市中水处理剂产业园列入省化工园区名单,盛隆化工、泰和水处理成为省重点监控点,薛城化工产业园成为省“智慧园区”示范,中科绿碳牵头组建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创新中心入围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纳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储备库动态培育支持。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挥好现有大数据园区的载体作用,大力引进数据预处理、互联网数据中心、互联网信息安全等业态,延伸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智慧产业,成为枣庄未来发展的主导性、引领性产业。

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据中心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产业集群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重点培育支持,瑞虹色谱操作软件V8.6被认定省首版次高端软件。

新能源产业,加强产品研发、技术储备、对外合作,大力发展液态锂电、半固态锂电、固态锂电等业态,精准布局锂电配套和锂电池终端应用产业,形成全产业链。

中材锂膜获得国家工业强基支持,振兴炭材、丰元锂能、航天科工、天瀚新能源、天科新能源、电立得动力、牛电科技、银翔奔鹏车业等项目顺利实施,全市初步形成5万吨正负极材料、2亿㎡隔膜、11GWh电池产能。

新材料产业,依托重点企业加快光纤光缆、光纤拉丝和光纤预制棒等项目建设,智光通信光纤拉丝项目投产达效,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泰和水处理、辛化硅胶、恒瑞磁电、腾达不锈钢等4家企业进入“2019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泰和水处理、鲁南化工、中材锂膜、辛化硅胶、恒瑞磁电、赢耐鑫电子、腾达不锈钢等7家企业入围省新材料领军企业培育库,赢耐鑫获得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

新医药产业,支持优势医药企业加强自主研发,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医疗器械产业园和鲁南大健康产业园实施,华润三九中成药数字化车间、东滕阿胶、骏腾医疗、海斯凯尔、杏恩科技TVD试剂、博德、汇影等项目顺利实施。

煤电、建材、纺织、造纸、食品等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是最重要的现实生产力,也是枣庄前行的基础和未来的潜力所在。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就可以把存量优势转化为新的增量优势,既是枣庄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应有之义。

在传统主业煤炭板块领域,泉兴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主动对标国内一流煤矿,实施“提档升级”高效发展策略,投资5000万元在大兴矿业装备的全省地方煤矿首家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正式投产,开启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之路。

新型建材产业,水泥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玻璃产品逐渐向艺术玻璃、丝印玻璃、防弹玻璃等方向转型,装配式建筑产业向集聚化、园区化发展,尚品家居、北新建材、地平线建筑节能、嘉禾箭牌等家居装饰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为打好传统产业改造的“主动仗”,我市初步筛选了一批千项技改、千企提质工程项目,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集中资源、力量、要素,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支持工业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和重点设备“上云”,建设一批无人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数聚赋能:

打造发展“新引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正在重塑区域竞争格局。我市紧跟这一新的发展形势,加快实施“数聚赋能”行动,塑造产业新优势,打造发展“新引擎”。

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先后评选21家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推荐10家企业项目列入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腾龙智能制造产业园、威达重工自适应生产、新能凤凰智慧工厂、正凯智能纺纱、泉头水泥智能化绿色工厂改造等项目顺利实施,泰和水处理列入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方向第一批试点示范。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引领,委托工信部下属中国信息通信院编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三年规划。

强力推进“双千”工程,出台《关于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双千”工程的意见》,筛选125个“双千”技改项目形成《融资导向目录》在全市金融政策产品发布暨重点项目、“双千”工程银企对接推进会上推介,积极对上争取在山亭和薛城举办全省技改诊断咨询公益服务现场会,认定首批49家“双千”工程技术改造示范企业。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印发《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实施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启动“云上加速”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专项活动,与清华大学西姆学堂共同举办工业互联网大讲堂,建立了浪潮工业互联网机床云暨中国机床工业网平台,同泰维润被评为省产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已赋能省内外企业13家,北一(山东)推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机械云平台与智能数控设备深度融合。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与市电信公司签订《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11项数字化转型升级服务。

推动5G基站建设和产业发展,出台《关于加快5G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市5G专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推动各区(市)、枣庄高新区成立5G工作专班,召开5G基站建设和推广应用座谈会、调度会、推进会,建立5G网络建设月调度机制,涌现出丰源集团、华宝牧业、田陈煤矿、腾达、正凯等5G应用典型企业。

精准施策: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能管用、可操作、易落地,最大程度发挥市级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出台《枣庄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政策》,在信贷融资、研发创新、技术改造、扩规提效等方面真金白银支持制造业发展。

大力实施“双招双引”百千工程,印发《关于实施“双招双引”百千工程的意见》(枣办发〔2019〕6号),建成运行调度平台系统,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帮助、督促、引导工业企业开展常态化“双招双引”、实施高水平技术改造、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问题。

66个市级部门(单位)结对100家工业企业,成立帮促工作专班,签订《帮促工作承诺书》,各区(市)、高新区帮促工业企业达到1005家,2019年市级部门结对帮促59家企业达成“以企招商”项目71个(亿元以上66个)、总投资336.29亿元,26家企业实施高水平技术改造项目30个、总投资82.81亿元,32家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1人,18家企业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3个,协调解决了28项困难问题,主动开展服务220项。

强化企业梯次培育,大力培育龙头骨干和创新成长“双30”工业企业,坚持每年调整一次企业名单,每季度调度、通报“双30”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情况,累计拨付市级财政补助资金3422.24万元。

全力推动升规纳统,2019年全市“小升规”企业118家;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市2020年度工业企业“小升规”工作的通知》,明确年度“小升规”目标任务,筛选2019年工业企业纳税1000-2000万元的小微企业334家建立“小升规”培育库,给予政策扶持。

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积极组织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成功举办2019年高层次人才枣庄行高端装备专场活动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论坛,累计培育省级瞪羚企业14家、“专精特新”企业166家。(记者 梁鸿雁

编辑:马园亮 责编:贺宝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