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民法典是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基石,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2020年5月29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进行了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深刻回答了民法典编纂及实施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经生效施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深刻理解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构建我国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而精准适用法条,更好保护人民权利,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利长远稳预期的保障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2020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作了充分阐述,对切实实施民法典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一次非常重要和全面的讲话。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深刻理解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及其弘扬的价值观念,构建并完善我国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而精准适用法条,更好保护人民权利,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利长远稳预期的保障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讲话中,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和思考其核心要义:
明确了民法典的政治使命:民法典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文本,而是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
民法典被视为现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民法典的面世首先在于完成了其政治使命。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民事单行法的相继出台,我国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备,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民法典编纂的社会基础也日趋成熟。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党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需求,坚强领导、有力推进,将编纂民法典摆上了日程。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撰民法典”的立法任务,这是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大的政治和法治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民法典颁布的重大意义作了充分阐述,一方面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私权利的保护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民法典的通过并施行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阐明了党领导法治建设的过程和方式:党的领导贯穿了民法典编纂及实施的全过程
坚持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编纂民法典作出部署。之后,我主持3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分别审议民法总则、民法典各分编、民法典3个草案。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由此可见,从编纂民法典重大立法任务的确立,到民法典编纂的总体考虑、工作步骤、体例结构等重大问题的确定,再到对民法典贯彻实施提出各项具体要求,党的领导是贯穿始终的。党中央关于民法典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讲话,从党治国理政的全局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加以继承和发展,坚持了人民立场,聚焦了时代问题,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了其它国家立法经验,为围绕民法典的各项法治活动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和遵循。需要强调的是,针对党如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一现实问题,2018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明确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民法典的精神灵魂”的指导思想。在同年8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要求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顶层设计上,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以及法治改革的各个环节。”综观民法典,可以发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写入总则编第一条,贯穿总则编及其他各分编。
突出了民法典的立法特色:民法典的编纂坚持了鲜明的人民性,坚持了强烈的问题导向
民法典是一种生活的规制和秩序,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我们的民法典是人民的法典,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民法典实施就是要更好地保护人民的权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的问题,问题导向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是民法典编纂的鲜明特色。尤其是民法典针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突出问题和难题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对很多新生权利和利益进行了确认和保护,不仅进一步规范了民事活动,还凸显了党对人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定捍卫。这些制度创新是党领导民事立法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生动诠释,闪耀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光芒。
强调了民法典实施的依靠力量:确保民法典的全面有效实施必须形成强大合力
民法典的实施是国家和社会治理领域中的一件大事,需要多个主体、多种力量共同参与。首先,整体布局上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设的各环节共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指出,“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因此,广泛开展普法活动,让民法典成为全体社会成员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成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内容;其次,需要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理论令人信服,制度才能运行地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构建我们自己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是民法典有效实施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尤其是法学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殷殷期待和迫切要求;最后,民法典的全面有效实施必须抓“关键少数”。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这表明推动民法典全面有效实施是当前全党上下的一项重大政治和法治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民法典编纂及实施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部彰显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的法典就一定能发挥最大效用,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为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