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黎平绽放时代光彩

作者:潘皇林 余天英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2021-04-22 12:10:00

4月8日清晨,雾锁黎平。在蒙蒙烟雨中,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百年奋斗路·百城访初心”采访组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黎平翘街,漫步于百年古街上,瞻仰了黎平会议旧址和黎平会议纪念馆,86年前那个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历史时刻仿佛又闪现在眼前。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在翘街召开长征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向黔北进军的正确主张,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从根本上实现了转折,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指明了正确方向。

20世纪70年代的黎平县东门翘街旧景。图片由黎平县州融媒体中心提供

作为红军进入贵州的“第一城”,黎平因此又被称为“曙光之城”。

翘街,因街道中段下凹,两端缓缓翘起,形似翘起的扁担而得名。当地群众曾经形象地比喻黎平会议与翘街之间的“长征情”——“一根挑起过红军长征重担的翘扁担,使红军一进入黎平就看到了黎明!”

如今,黎平翘街旧貌依存,一座座四合院,一排排封火墙,一个接一个错落有致,向每一位到这里的游客铺开了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

黎平会议会址是贵州红色旅游的经典路线。黎平会议会址于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以及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20世纪70年代黎平老县城全貌。图片由黎平县州融媒体中心提供

“黎平会议是长征伟大转折的序曲,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调整了长征落脚点,避免了与敌军第五道封锁线相撞,这在关键时刻起了极大作用。”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张中俞说。

据介绍,黎平会议纪念馆馆内藏有珍贵的历史照片300余幅、实物100余件。从2009年开馆至今,累计参观人次已达500多万人次。近三个月,每天接待1000余人次。

素有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美称的黎平县,是连通湘、黔、桂三地的交通要冲,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是红色革命区,也是绿色生态景点。近年来,该县将红色党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彩色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既保护和传承红色基因,又带动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大飞跃。

黎平古城翘街上的黎平会议会址。图片由黎平县州融媒体中心提供

当日下午,记者从翘街出发,前往“红军桥”旧址采访。沿着美丽的乡村旅游公路,来到河边隘口望去,河对岸的田坝绿意盎然,群众正在忙着农事。这是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一个重要村庄——黎平县高屯街道高屯社区少寨,通往村庄架着一座木桥,这就是美名永传的少寨红军桥。

今年70岁的吴锡焰背着镰刀篓经过红军桥,他刚去田坝割草回来。像所有少寨村硬朗而健谈的老人一样,吴锡焰讲起了红军进入少寨的历程。

“听我大伯他们说,当年的桥又窄又朽,为了让红军能够过河,寨上人有的献圆木、枋板,甚至有人拆了门板来做桥板,与红军指战员一道架好桥,红军走的时候又帮我们把桥加固、修高……”吴锡焰告诉记者,每当八舟河涨水毁桥,少寨人都会主动按当时模样对河上木桥进行整修。

如今的少寨,田园叠翠,竹林摇曳,人民富足。在红军桥下游约200米处,一座结实平稳的水泥桥于2019年修建完成,当地百姓称呼它为“新红军桥”。作为“少寨红军桥”的姊妹桥,“新红军桥”继承了这里厚植的红色基因,成为了当地群众的“产业桥”。

桥旁,一家“红军桥民居接待点”农家乐映入眼帘。记者走进去,店主黄明全和家人正忙着为来自北京和上海的游客们准备晚餐。

黎平全景。图片由黎平县州融媒体中心提供

“门前有红军桥,旁边有桂花台茶旅体验基地,我们家在中间正好受益,感谢红军给我们留下红色旅游财富!”黄明全告诉记者,近年来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县里发展乡村旅游,他们家的农家乐生意一直很好。

站在桥上,这头是革命老区人民绽放出新时代光芒的红色基因,那头是“脱贫致富、迈向小康”振兴发展的绿色动能。八舟河静静地流淌,见证了光荣的历史,憧憬着光明的未来。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皇林 余天英

短评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经苦难而淬火成钢,长征路上的黎平会议,是永远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重温这段光荣历史,我们在新时代深刻地理解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走向胜利之路。

如今,86年过去了,黎平县已脱贫摘帽,各行各业欣欣向荣。黎平会议留下的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黔东南人民砥砺前行,共同追求着伟大梦想。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把黎平会议精神作为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用黎平会议提出的“三敢精神”鼓舞和引领后发赶超新征程。

潘皇林 余天英

编辑:马园亮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