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热血铸就长征精神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1-04-26 11:11:38

山石筑丰碑,草木皆英魂。

1934年冬,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红军浴血奋战。这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也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湘江战役。2018年11月,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做好湘江战役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4年11月25日,中央红军在接连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进入广西。国民党26个师近30万人,妄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

唯有杀开血路,渡过湘江,才能保住革命的火种。

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数万红军战士视死如归,粉碎了国民党的图谋,却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易荡平,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在脚山铺阻击战中身负重伤,他不愿做俘虏,夺过警卫员手中的枪,朝自己扣动了扳机。牺牲时,年仅26岁。

陈树湘,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伤重被俘后,昏迷中醒来的他,从腹部伤口处忍痛把肠子掏出扯断。牺牲时,年仅29岁。

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被称为“绝命后卫师”。为掩护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抢渡湘江而陷入重围,孤军奋战,弹尽粮绝,“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2014年10月31日,福建古田,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老红军、军烈属和“五老”代表座谈时,提到了这段往事:“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6000多人主要是闽西子弟,湘江一战几乎全师牺牲。”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湘江战役后,桂北大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长征,是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纪念年份,曾分别到访长征的出发、转折、会师标志性纪念地。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乘飞机、坐火车、换汽车,辗转奔波7个多小时来到了原中央苏区赣南于都县。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在此集结。在30多万于都人民的共同守护下,近10万人悄然渡过于都河。

2015年,遵义会议80周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离京来到贵州遵义考察,一下飞机就直接赶赴红军山烈士陵园。

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16年,长征胜利80周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固原市六盘山机场下飞机后,乘车1个多小时来到西吉县将台堡。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穿越历史的沧桑,回望苦难和辉煌的岁月。从出发到会师,一次次关键会议、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战斗,共同书写出这段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二万五千里路上,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有代表了党的初心,体现了党的为民本色的“半条被子”的故事;有一位老人捐出寿材板用于架设浮桥的军民鱼水情……

更重要的是,有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我们总能看到长征的精神基因。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征途漫漫,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铭记长征精神,中国人民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策划:杜尚泽 撰文:董丝雨 摄影:新华社记者鞠鹏、谢环驰 图片编辑:赖向东、虞东升)


编辑:齐鲁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