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购物凭票到扫码支付

话变迁丨 出门不带钱包 购物不去商超

作者:丁玉萍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1-09-02 17:10:20

“这是我收藏的一篇新闻广播稿,内容是齐村镇一名女共青团员捡到万斤粮票交还失主,这件事当时轰动一时。现在,市民坐在家中就能网上购物,时代变化太大了!”8月25日,农民收藏家杨义平向记者展示了各种粮票、布票、棉花票、煤油供应证等藏品。杨义平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市中区税郭镇,亲身经历让他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很熟悉。2000年前后,他开始收藏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

一日三餐离不开粮票

“粮食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稀缺和金贵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粮食是凭票供应的,有本地粮票、全省粮票和全国粮票之分,没有粮票就买不到吃的。”杨义平回忆道,那时候每家都有购粮本,如果去赶集没带粮票,可能就吃不上饭,即使手里有钱也不行。光有钱不能买到饭,粮票却能折算成钱。

在那个时代,粮食关系是一个人必需的生活保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调动工作、转移户口,“粮食关系”是必需的文件。在藏品中,记者发现一份名为李卫国由糖茶站调往朝阳粮店的长期粮油转移介绍信,时间是1977年10月28日,这位就是后来枣庄糖茶站的总经理。



过年穿新衣要凑足布票

“我小的时候,过新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穿上新衣服。”杨义平说,他的衣服都是妈妈手工缝制的,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穿小了接,穿破了补。平时很少做新衣服,因为买布要用布票,光有钱没布票也买不了。快过年时,把全家分配到的布票凑到一起,看够买几身衣服。一大家人,先给谁买,都要仔细商量盘算。

如果要做棉裤、棉袄,就要用到棉花票和布票,布的花色还没得挑。做棉被更是大工程,要向周围没打算做新衣新被的亲戚邻居借,到第二年发了票再还人家。“记得有一年我十来岁,娘给我做了一件花布棉袄,压根没考虑男孩适不适合穿‘花的’,我还高兴地穿着到处给小伙伴们炫耀。”杨义平说,很多农村孩子三季里都光着脚,到冬天才穿棉鞋,有布鞋的也总是露着脚趾头。他至今都还记得夏天赤脚踩在柏油路上滚烫的感觉。

借来手表自行车去相亲

无论在城里还是在农村,相亲见面时向亲戚朋友借件新衣服或者手表、自行车是很常见的事。如果哪个年轻人手上有一块表,别管是买的还是借的都十分神气,衣服袖子恨不得要捋到肩膀。

杨义平记得自己第一次相亲是17岁,也是借了一辆自行车,和相亲的姑娘一起到邻村去看了场电影,当时他穿着一件崭新的黄大衣,觉得很有面子。当然,买手表、自行车也要票,还要好几百元,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个巨大的数额。即使后来道北市场开始出现二手自行车市场,一辆也要一百多元。吉普车更是稀罕物,那是县长工作时才能乘坐的。

生活质量提升购物更方便

“那时候,从粮食、猪肉、糖果、烟酒,到布、棉、煤油、煤炭、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买什么都要票,物资供应真的很匮乏。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有的还是名牌。现在讲起来有点像笑话的生活,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经历。很多人也许无法体会到,和过去相比,今天的生活有多幸福。”杨义平说,自己深切体会到几十年来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百姓的生活不断向高品质发展,市民从凭票供应到货比三家,从手提肩扛到生活电器化、智能化,从排队经济到扫码支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许多年前大家都在解决温饱问题,绝对想不到今天购物可以这么方便。”杨义平感叹,今天人民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也相信未来会变得更加美好。

记者 丁玉萍 文/图

编辑:马园亮 责编:贺宝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