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1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批复,滕州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继枣庄高新区之后,目前我市已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本次升级国家级,滕州经济开发区也是山东省近年来唯一一家升级为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
滕州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对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创新提升,先后引进首钢集团、中国建材、联想控股、长江实业、中国中铁、山能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落户,荣获“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装备制造(机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滕州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是我市工业经济华丽转身、精彩蝶变的一个缩影。
建市以来,枣庄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曾经一度走在全省前列,为支持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积淀了深厚的工业底蕴,形成了齐全的工业门类,工业城市、能源基地的地位由此确立,也铸就了枣庄人的“工业强市”情结。
近年来,枣庄经历了负重转型的阵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工业总量不大、质量不优、发展不快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工业强则枣庄强,产业兴则枣庄兴。重塑枣庄昔日辉煌,是枣庄人心中最为强烈的声音;加速枣庄工业崛起,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步伐,大力推进工业转型跨越,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培植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发展新优势。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落实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依托深厚的“工业基因”,吹响了“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号角,向全市发出了“大抓工业、抓大产业”的动员令,通过创新驱动、创造“引擎”、创优环境,集中资源、集中政策、集中力量,积极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以工业大发展推动经济大提速,以产业大提升实现枣庄大跨越。
今天的枣庄,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8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接近40%,“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4%,拥有上市企业4家,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正在蓄力远航。
创新驱动:构筑产业新优势
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2009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由此加快了城市转型的步伐。聚焦改造提升,推动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培育形成新动能基础力量;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塑造发展新优势,开启了工业经济转型跨越的新征程。
针对产业门类不少、大的产业集群不多的实际,今年,我市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全力在产业集群上攻坚突破,响亮地提出打造“6+3”现代产业体系,争取用3到5年时间,打造高端装备和高端化工2个千亿级、新材料1个五百亿级、新能源和新医药2个三百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2121产业雁阵”。
对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枣庄这座工业基地来说,要实现工业经济转型跨越的目标任务,加快创新驱动是必然选择。
面对新基建风起云涌的新形势,我市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引进外部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培植壮大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通过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产业水平向中高端迈进。
高端装备产业着力抓好装备制造业“补短板”工程,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大力推进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第一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被评为“中国中小机床之都”,涌现出威达重工、交大智邦数字科技等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高端化工是山东省确定的“十强”产业,而这也正是枣庄这座资源型城市的特色优势产业,是长板就要把它拉长。为此,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煤气化、煤焦化、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较为齐全的地区,培育了联泓新材料、兖矿鲁南化工、泰和水处理、丰元化学等一批骨干企业。
新能源产业突出锂电产业发展优势,制定“123”战略规划,努力打造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枣庄市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被国际电工委员会批准为CB计划认可实验室,锂电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目前,全市锂电产业能提供200多个产品种类,形成了正负极材料、锂电池隔膜、电解液到电芯、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拆解回收的相对完整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依托智光产业园、恒瑞磁电等企业,培优培强培壮优势产业。
新医药产业不断做强做大,逐渐形成华润三九、益康制药、康力医疗为代表的特色企业群。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鲁南大数据中心建成运行,枣庄成为省内第三个宽带接入一级节点城市,枣庄高新区数据中心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这些耀眼成绩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市大力引导企业以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等为主要改造方向,加快生产方式转变,让枣庄工业走上了资源消耗降低、质量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的发展轨道。
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实现增长,高端化工、高端装备、锂电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1%、23.3%和39.5%。
招大引强:
撬动跨越赶超的强大“引擎”
中国建材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作为建材行业的排头兵,在枣庄的投资呈快速增长之势,从最开始投资化纤毡“布袋除尘”项目,到建设锂电隔膜、北玻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再到滕州的膜材料国际实验室、市中区的中建材研究总院山东分院等项目,落地的项目越来越多。
像中国建材集团一样,许多大企业、大集团聚焦枣庄,投资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我市工业转型跨越注入了强大动能。
面对城市转型的新课题,全市上下形成共识,要推进工业转型跨越,重塑枣庄昔日辉煌,必须实施高端高质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撬动跨越赶超强大“引擎”。
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把握市情“科学谋划”,聚焦“6+3”现代产业体系,在“招大引外、招新引高”上做文章,精准对接500强企业、央企国企、产业“头部企业”,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基金招商、社会化招商、市场换投资等多种方式招引客商,把“招什么”“谁去招”“怎么招”“如何落地”等谋实做实。
以锂电产业为例,我市深耕上下游、打通产业链,现在不仅落地了星驾科技、金彭电动车等项目,还签约了吉利、天能、保力新能源等企业,更吸引了宁德时代、超威等行业巨头对枣庄的关注,为打造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坚定不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打造了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中国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中国兽药谷等招商平台,谋划了枣矿集团、山能鲁化、联泓新材料等一批过百亿元的系列项目。
一个个“延链补链、壮链强链”的“优、强、特”项目在枣庄不断入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全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铸造了“新引擎”。
精准施策:
优化环境赋能产业发展
“一方热土”能不能“热”,靠纷至沓来的客商;能不能一直“热”,要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市场主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枣庄市郑重承诺。
今年以来,我市制定出台了《“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的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等“双20条”措施。
每月一次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链长制工作调度会,进行一次“回头看”,对标产业图谱中需要稳链补链强链的环节精准招商。
树牢“快就是大局”的意识,建立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对重点项目实行部门帮包、专员推进、全生命周期服务,对重大事项实行市区联动、提级办理、顶格协调,对资源保障实行要素跟着项目走。
用好“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这一系列的举措,让政务服务更有速度、营商环境更有温度。
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的最初诱因,人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强大支撑,优化环境是产业集聚的重要保障。
紧密对接“6+3”产业人才需求,持续提升“枣庄英才”集聚工程,深化“人才+项目”招引模式,每年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
今年8月27日,围绕 “6+3”现代产业体系“卡脖子”技术,我市发布29个科技人才“揭榜挂帅”项目,最高奖金2000万元,以科研成果兑奖,实现对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深化,目前,中科院化工新材料基地、浙大工研院、北航机床创新研究院、北理工鲁南研究院等先后落户枣庄,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近200家、市级创新平台近500家,工业创新发展有了“源头活水”。
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落户枣庄高新区以来,培植了新材料、精密工程技术等十多个研究中心,组建了智能制造、特种机器人等多个国内外联合实验室,还孵化了几十家产业化公司,多项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记者 梁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