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枣庄经济延续稳中有进、持续向好、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

攻坚突破,高质量发展加速前行

作者:梁鸿雁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1-10-28 10:40:51

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 (贾鹏 摄)

在10月16日召开的枣庄市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改大会上,市、区(市)技改基金和枣庄市智能化技改服务商联盟揭牌,枣庄市5G+工业互联网交付框架协议、山东正凯三期智慧纺纱等进行了智能化技改项目集中签约。

这些可喜的成果,是我市以智能化技改为抓手,全力推进工业做强、产业做优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扎实推进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1493.48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年来同期首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0项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10位,全面摆脱了被动落后局面。

收拢拳头抓重点

产业集群已起势

今年以来,我市锂电产业喜事连连。

招引了吉利、欣旺达、保力新能源等领军企业来枣投资,项目总投资已超过300亿元,为打造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8月9日,我市锂电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纳入2021年度全国43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也是全省4个入选中的1个。

8月13日,位于我市的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正式被国际电工委员会批准为CB计划认可实验室(CBTL),这标志着该中心正式进入国际标准化实验室序列,可以提供“一次测试,一张证书”的合格评定模式,实现“一证通全球”,为锂电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9月27日,在枣庄市锂电产业联盟成立暨高端对话大会上,9家企业共同签署《枣庄市锂电产业联盟章程》,“枣庄市锂电产业联盟”“枣庄市绿色能源投资发展集团”揭牌,开通了“中国北方锂电网”。

在10月中旬举办的第130届广交会上,多家锂电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订采购合同,让枣庄建设“中国北方锂电之都”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目前,我市锂电产业已形成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PACK组装、动力电池系统集成、终端应用、拆解回收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目前,全市拥有锂电企业19家(其中骨干企业12家),主要分布在枣庄高新区和滕州市、台儿庄区、薛城区,产品种类达200多个。1至9月份,我市规模以上锂电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8.2%,高于1至8月增速3.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26.8个百分点。

培植集群、壮大产业,是决定城市发展定位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谋求好上加好、优中更优,放大发展优势,实现转型升级、换道超车、跨越发展的必然路径和重要手段。

枣庄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未来强市建设的突破口必定在工业,关键要在产业集群上攻坚突破。

以谋为上,先谋而后动。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谋划了打造“6+3”现代产业体系的蓝图,作为我市产业发展的总规划,每个产业都有清晰的定位、目标和路径,争取用3到5年时间,打造高端装备和高端化工2个千亿级、新材料1个五百亿级、新能源和新医药2个三百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2121产业雁阵”。

高端化工产业围绕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的思路,以兖矿鲁南化工、联泓新材料、潍焦能源、泰和科技为代表的“链主”企业,实施“建链、强链”工程,不断延伸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

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以新型煤气化为核心,以甲醇、合成氨为原料的氨基、醇基两大产业链加快形成;薛城化工园区以煤焦化为基础的煤焦油深加工、煤气综合利用、苯精深加工三条产业链行稳致远;峄城化工产业园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化工园区;市中区水处理剂产业园已形成国内领先的特色水处理剂产业园区。

我市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纳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鲁南化工列为领军企业。目前,联泓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国内薄壁注塑聚丙烯专用料最大的供应商,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聚甲醛产量位居国内前列,山东泰和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处理药剂在国内水处理剂市场产能、产量和市场占有率指标均位居行业第1位。

重点培育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这是从全市层面上统筹谋划的,各区(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都不一样,发展的重点自然不同。因此,各区(市)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选择2—3个优势产业重点发力。

滕州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今年前9个月,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分别增长49.5%、33.4%、32.4%,中小数控机床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

薛城区规上工业持续恢复,煤化工、造纸、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1.5%、97.1%、21.1%、16.1%。

山亭区加快补齐工业短板的步伐,在发展高端装备、农产品加工上等做文章,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

市中区精心培育新材料、环保水处理剂、高端纺织服装、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今年以来,四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7亿元,增长9.3%。

峄城区紧盯新医药、半导体产业,总投资1.48亿美元的芯恒基电子信息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智能生物识别应用集成等项目签约落地,为全市“6+3”现代产业发展不断添薪加火。

台儿庄区聚焦锂电、高端装备等产业,“四新”经济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6%,1至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

枣庄高新区集中精力攻坚锂电产业,兼顾高端装备和新医药产业。前三季度,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比2019年增长40%,两年平均增长18.32%。其中,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6大行业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锂光医智大”主导产业集群优势彰显,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高端装备、医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3%、34.8%、55.4%、24.2%。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锂电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6%、27.6%、35.3%、38.2%。

新兴产业的“轮子”转起来了,传统产业的“轮子”也在同步转动。

我市传统产业量大面广,抓工业必须抓技改,以技改的小投入获得最快最好的回报,这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

工业技改应该怎么办?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抓手就是基金,方向就是智能化。

基金是撬动社会资本的有效形式,也是破解技改资金难题的有效路径。从5月份开始,我市着手组建总规模20亿元的市、区(市)两级技改基金。

与此同时,我市强化企业技改项目管理服务,提高技改项目在库纳统率。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坚持以“四新”促“四化”,加强典型示范,积极培育智能化技改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将正凯新材料、鑫迪家居等智能化技改模式推广应用到更多传统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智能化技改示范企业。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至9月份,全市累计规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速12.9%,高于全省增速9.6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17.6%,高于全省增速9.8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产业集群渐成规模,效益提升。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全省位次比上半年前移4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年初的739家发展到790家,新增企业数量创近5年来新高。1至8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0.7%,居全省第5位,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3.2%,居全省第2位。前三季度,工业累计实现税收增长24.7%,高于税收增幅5.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累计实现税收增长27.7%,高于税收增幅8.2个百分点。

综合施策强支撑

拓展发展新空间

“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181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6.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23.6%,超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任务。其中,省级重点项目数量、投资均创历史新高。”市发改委负责同志介绍。

面对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新目标,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一个个追“高”逐“新”的重点项目拔地而起,一股股创新发展的热浪扑面而来,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辉煌。

联泓新科一体化、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兖矿鲁化己内酰胺、中国航天新能源产业园、世纪大道、京台高速改扩建枣庄段等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护航枣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

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年己内酰胺项目,总投资51亿元,是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和省、枣庄市两级重点项目,2019年6月开工建设,今年9月下旬已全面转入试生产阶段,装置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5.6亿元,利润总额3.7亿元。项目顺利投产,鲁南化工又增加了新的增长点,2021年收入有望突破100亿元,将成为枣庄市首家营收突破100亿元的单体企业。今年10月,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荣获第八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

投资是增长的“源头活水”,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我市把招商引资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优势、厚植发展动能的重要举措,突出“准”字招项目。

围绕我市产业图谱、产业链条,紧盯长三角、500强等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精准策划、精准对接,以项目招引的实际成果擦亮双招双引品牌。

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亿元及以上项目737个,其中10亿元及以上的118个、50亿元及以上的57个;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378个,其中10亿元及以上的58个、50亿元及以上的12个;招引世界500强项目7个。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我市重点在产业基金、企业上市、间接融资三个方面集中发力。

在产业基金方面,我市现有15支总规模111亿元的产业基金,这些基金管好了、用好了,就能形成倍增效应。为此,我市把更多的基金投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优质项目,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不让基金成为“梦中情人”,真正与企业、项目结合起来。

像精工电子,市产业基金先后投资8878万元,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已经吸引社会投资2.5亿元。

在企业上市方面,这两年已经蹚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今年以来,我市认真梳理上市后备企业,加大上市辅导力度,加快破解制约企业上市的难点堵点问题。特别是抓住北交所设立机遇,梳理新三板企业情况,推进创新层企业上市进度。

截至9月末,全市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上市挂牌企业累计募集资金36亿元,省内四板市场挂牌企业达165家。

在间接融资方面,全市金融机构增强服务“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意识,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在人才贷、科创贷、专利贷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确保了工业贷款快速增长。

1至9月份,工业贷款余额336.29亿元,较年初新增25.25亿元,增长8.12%;制造业贷款162.65亿元,较年初新增22.06亿元,增长15.69%,扭转了过去三年工业贷款连续下降的被动局面。

据有关机构分析,未来10年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与产品的竞争,而是平台与生态链的竞争。

从我市情况看,既有搭建平台的基础和条件,也需要通过平台赋能,推动实体向平台发展,为工业经济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打开新空间。

创新平台体系完善升级,加快构建“1+10+N”科技创新体系,高标准打造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分别与山东产研院、济南大学签约共建山东产研院枣庄分院、济南大学枣庄产业技术研究院。我市5家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各类科技平台达到643个,其中省级以上86个。在全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中,我市5个新型研发机构获优秀等次,优秀率居全省第2位。中建材(枣庄)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入围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召开了资本赋能大会、石榴产业发展大会、锂电产业高端对话大会、智能化技改大会等高规格会议,搭建了中国兽药谷、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锂电产业联盟、技改基金等一批高能级平台,为下步发展开拓了更大空间、提供了广阔舞台。

对于枣庄这个组团型城市而言,推动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协调联动、区域统筹,坚定不移走高品质城乡融合之路,实施了乡村振兴“双十镇”建设和“山水林田大会战”。

“双十镇”建设成效初显,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10个示范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共19.74亿元,占全市14.53%,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5.8个百分点。特色镇创建有声有色,榴园镇王老吉(枣庄)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城头镇入选第11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西集镇入选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推荐名单。

“山水林田”大会战紧锣密鼓,累计新造林1.18万亩,修复湿地1380亩,建设提升环城绿道、绿色生态廊道68.5公里,治理河道43.7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5.8万平方米。1—9月全市PM2.5浓度、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率均居全省第2位,7个国控断面水体优良比率达到100%。

改革创新优环境

擦亮城市“金名片”

“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枣庄经营发展的信心,坚信一定能够立足枣庄蓬勃发展,助力高新区实现大跨越。”今年签约落地的金彭集团新能源电动物流车及商用车项目负责人任金义感慨,“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深化与枣庄高新区的合作,与当地产业联动,创造税收,带动就业,在全区产业集群发展进程中做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企业办事的难点、痛点就是服务的发力点。”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我市深化提升、聚焦服务,以改善“软环境”为重点,在载体建设、提升服务意识上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着力打造服务“高地”、引资“洼地”和兴业“福地”。

今年以来,我市创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行动双20条,制定了领导干部联系帮包重点企业等工作机制,成立12个重大工程指挥部,建立重大项目联席会议、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度,推行全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链长制,搭建了“企呼枣应、接诉即办”平台。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像企业宁静日、“首次轻罚”“首次不罚”等。

紧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挥市级领导“关键少数”作用,逐家企业调研走访、把脉问诊,一对一、精准化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切实让企业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今年以来,开通“企呼枣应、接诉即办”平台,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万余件。

帮包部门及项目专员帮助解决问题234个,赢得了广泛好评。

经济社会要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要具有核心竞争力,不惧“卡脖子”,人才是关键。

我市紧密对接“6+3”产业人才需求,持续提升“枣庄英才”集聚工程,深化“人才+项目”招引模式,每年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

今年8月27日,围绕“6+3”现代产业体系“卡脖子”技术,我市发布29个科技人才“揭榜挂帅”项目,最高奖金2000万元,以科研成果兑奖,实现对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今年以来,累计引进急需紧缺型高层次人才108人,530家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家,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

深化校企院企合作,今年,我市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北理工、南玻院、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合作都结出了丰硕成果。同时,发挥好长三角产业促进中心等平台作用,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枣庄“落地生金”。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我市着力把各类园区打造成为项目落地的重要载体,全力支持园区按照特色化、集约化原则,逐个明确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培育形成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定位清晰、特色突出的园区新格局。

为当好金牌“店小二”,园区着力在提供真诚有效的服务上下功夫,做到主动、周到、专业、高效、有用,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得实惠”。比如,按照高效集约原则,突出标准化厂房建设,有效缩短项目建设落地周期,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快速投产达效。

优越的营商环境,已成为枣庄这座城市的“金名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大机遇。好政策、好环境、好风气,让有远大梦想的人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干事创业中,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破土而出,一批“航母级”领军企业巨变成长,推动了枣庄经济的快速发展。

开启新征程,奋进正当时。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意识,苦干实干加油干,进一步做强工业、做优产业、做大城镇,让枣庄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动力更强,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记者 梁鸿雁

编辑:马园亮 责编:贺宝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