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棚改以来,我市高层建筑从110幢增加到1500幢,幼儿园、养老院、文化活动场所翻了两倍以上;新增供气10余万户,供暖面积1000余万平方米,新增道路160条、城市绿地400余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增加2.5平方米。

我市棚户区改造——托起百姓安居梦

作者:王兆虎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1-11-04 14:28:50

2010年以来,我市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把棚户区改造与加快城市转型、打造鲁南门户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建设保障性住房体系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探索了棚改理念、拆迁补偿、政策体系等一整套具有鲜明特色的“枣庄棚改模式”。

健全政策体系 棚改有序推进

2009年11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棚户区改造动员大会,成立了市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指挥部,负责指导全市及各区(市)、枣矿集团棚户区改造规划和棚户区改造片区详细规划,棚改各项措施、方案的拟定,督导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施工进度、安全管理的检查和综合验收,棚改资金的支配和棚改工作的考核奖惩等工作,棚户区改造在全市迅速掀起高潮。各区(市)、枣矿集团以及市直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在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征收拆迁,加快工程建设推进等方面逐步深入发力,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市区联动、以区(市)为主、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2010年4月至8月,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拆迁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棚户区改造项目行政许可审批绿色通道的通知》等20多个文件。为加快我市棚户区改造进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了棚改项目推进政策措施,再造了棚改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清理收费事项,落实优惠政策。同时建立枣庄市棚户区改造联席会议制度,在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联席会议基础上,增加棚户区改造议事职能,调整充实为枣庄房地产市场调控(棚户区改造)联席会议。印发了《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手续办理明细手册》,健全和规范了政策体系,为棚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

多渠道筹资解决资金瓶颈

我市采取全方位的融资机制,通过政策减免、银行贷款、项目招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效解决了资金难问题。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由政府主导规划、拆迁、补偿安置、设施配套建设,市委、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将原本市级应得的财税、土地收益等全部让利于区(市)政府,减免有关收费,以吸引市场投资主体参与棚户区改造。

选择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推行“土地+控规”招商运作模式,引进国内一线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实施资金垫付,缓解了前期资金压力。深入研究棚改贷款融资政策,加强与国开行、国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合作,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最大限度地筹集棚户区改造资金。

回迁安置解决后顾之忧

市、区(市)两级政府坚持就近安置、就地安置和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加快棚户区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回迁安置方案和具体的操作办法,都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公示、通知等方式,让群众参与回迁安置工作,确保各个环节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

在棚户区改造中,不仅建设了大批回迁安置住宅,同时也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所有棚改项目应按照房屋总建筑面积的3‰至5‰的比例配套建设物业管理用房,同时按照规定比例配套建设社区服务、居民公共活动用房和经营用房,经营用房收入用于物业服务等支出;利用租赁收入解决特困家庭的住房、供暖和物业费补助;通过小区物业管理、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来扶持社区服务业,吸纳再就业人员,解决生活后顾之忧。

改善民生 促进城市转型

通过实施棚改,不仅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就业,带动了服务业发展,还推进了城市转型。市中老城区形成东、西沙河两大生态景观带,台儿庄古城风景区、山亭区鲁南欧情山城、薛城老火车站商业区、滕州荆西商贸城等大型城市综合体。据统计,实施棚改以来,高层建筑从110幢增加到1500幢、幼儿园、养老院、文化活动场所翻了两倍以上;新增供气10余万户,供暖面积1000余万平方米,新增道路160条、城市绿地400余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增加2.5平方米。

棚改带动了机械加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冶金制造、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业等60多个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拉动了住房消费,实现了投资拉动效应。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一批大项目,促进了煤化工产业,机械制造、锂电新能源、玻璃等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共争取中央、省奖补资金近31亿元,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改造各类棚户区23万余套,解决了60多万困难群众居住生活问题。(记者 王兆虎

编辑:马园亮 责编:侯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