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6日举行的前三季度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耀眼的数据令人振奋,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的突破更是鼓舞人心。今年前三季度,181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6.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23.6%,超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任务。其中,省级重点项目数量、投资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坚持以改革推动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以制定落实《关于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打造“枣办好”政务服务品牌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立全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度的实施意见》为抓手,以满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项目签约落地、建成投产到成长发展等各个环节入手,实施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和系统集成改革,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全流程、“枣办好”政务服务,优化了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因子”。
改革“三项服务”:
加快项目“落”下来
我市紧紧围绕项目落地的关键环节,从政策供给、行政审批、用地保障等三个环节畅通流程、优化服务,提升办事质量效率,跑出项目落地的“加速度”。
政策服务抓“早办”,及时精准送到位。
建立拟落地重点项目管理库,从省重大项目、省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和其他事关全市发展大局的项目中筛选入库180个,统筹调度亟待解决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对入库项目及早介入、主动问需,靠前服务,围绕手续办理、要素保障、能耗指标、环境评价、资金筹措、政策扶持、施工建设等10余个领域,主动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审查,指导做好项目开工前期手续办理工作。
滕州市坚持数字赋能,上线运营优惠政策库,建立24小时运营的“政策超市”,重点涵盖双招双引、行业发展、减税降费、就业创业、营商环境、卫生健康、综合执法、生态环保等20个领域,并增加了按部门查询模块,全面对接全市34个部门单位的281项行政许可事项、63个部门单位的714项公共服务事项以及部分行政权力事项,确保优惠政策及时精准推送到位、解读到位、贯彻到位。
审批服务抓“简办”,方便快捷效率高。
深化“一次办好”改革,简化市场准入环节,把全市企业开办全流程合并为营业执照申领、社保登记、医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登记和印章刻制、涉税办理2个环节,全程网办、一日办结,免费为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印章、发票(不含增值税专用发票)及税控设备。
全面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实现50个行业“一证准营”全覆盖,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审批时间均压减70%以上,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
打破地域限制,企业登记注册做到当地受理、异地发证,省内通办、跨省联办。
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分类改革,完善审管衔接机制,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
全面实施并联审批,将政府投资房屋建筑类、政府投资市政公用线性工程类等6类建设项目主流程审批时限再压减10%以上。
加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简政放权力度,实现竣工环保设施“最多验一次”。
滕州市设立“企业开办专区”,推动企业开办实现“一套手续、一个地点、一个工作日”;山亭区在全市率先开启“电子亮证”新模式,实现市场准入、社会事务、投资建设、农业事务业务领域全覆盖;峄城区企业开办做到了0.5个工作日办结,“政银合作”服务模式入选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成功案例。
用地服务抓“快办”,攻坚突破上项目。
把强化土地要素支撑作为首要任务,坚持“速度最快、服务最优”的原则,在快批快办、提速提效上力求突破。
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改革,严格落实重点项目精准保障和联审机制,推进新增用地指标配置精准化、项目化,指导各区(市)和枣庄高新区全面梳理用地需求,按照轻重缓急进行项目排序,好项目优先、急用优先、开工优先,确保每一寸指标都用在刀刃上。
探索完善带项目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模式,支持以“作价出资”方式处置改制企业土地。
深化“标准地”制度改革,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按照“标准地”方式出让的比重,完善履约监管协议,推进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投入产出效益指标对开发区的刚性约束,处置2009-2018年批而未供土地4978.13亩。深化“亩产效益”分类评价改革,完成739家规上工业企业和1346家占地1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的亩产效益评价,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土地支持722.8亩。
创新“三项机制”:
帮促项目“建”起来
为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市创新跟踪服务、现场推进、督促落实等三项机制,促进项目顺利推进。
创新“专员帮办”机制,当好“四大员”。
从全市各类重点项目中筛选78个省级重点项目,由市直部门、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等78个部门(单位)负责帮包,每个部门(单位)选派一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熟悉经济及项目管理工作的县级干部作为项目推进专员,明确项目建设“办事员”、企业发展“参谋员”、问题解决“服务员”、政策解读“宣传员”四项职责。
项目推进专员下沉项目一线,实行驻场帮包,从项目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及时梳理化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山东韦地科技示范园区项目由于设计院人员工作变动,综合楼施工图纸送审工作出现空档,致使企业迟迟不能开工建设。在企业一筹莫展之际,项目推进专员吴华琪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与设计院取得联系、多次沟通,经积极争取,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图纸送审工作,确保了项目按时推进。
同时,我市还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帮到底”的市级领导帮包推进机制,挑选50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由25名市级领导联系帮包,每季度实地调研不少于1次,及时掌握进展、帮助解决难题、督促加快建设。
创新“现场督办”机制,面对面解决问题。
改革全市重点项目观摩会议方式,由过去的“看先进”“树典型”变为“看落后”“找问题”,把“现场观摩会”开成了“现场办公会”。
今年7月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市级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到全市29个进展缓慢的重点项目现场,不看典型、只讲差距,一对一精准调度,点对点把脉问诊,面对面解决问题,实打实协调推进,让企业负责人谈问题、区(市)领导说困难,由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需协调解决的环保、融资贷款、土地、手续办理、资源整合等具体问题,逐项提出解决途径、具体措施。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跟进督导,督促市直有关部门各项措施尽快落实到位。同时,成立重点项目工作专班,组建12个市级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市区联动、提级办理、顶格协调。
创新“倒逼催办”机制,公开监督促发展。
建立公开亮屏监督和媒体定期双公开制度,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包括省、市重点项目名称、起止年限、建设地点、建设阶段、总投资、年度计划投资、完成投资和占比等内容,在枣庄政府门户网站、枣庄日报、枣庄广播电视台等公共媒体,“灯塔-枣庄党建在线”“节点考核”等政务APP和枣庄市政大厦门厅电子屏公开。
公开亮屏频次实行一季一公开、一季一通报,用图表和数据简洁直观地展现工作进度和成效,通报季度考核结果、指标数据和排名变化等内容,赛成绩、比进展,传导压力、倒逼落实,营造了项目建设催人奋进、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搭建“三个平台”:
扶持企业“壮”起来
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宗旨,在政务服务、金融支持、科技引领等方面,创新搭建三大扶持平台,推动企业扩规提质、发展壮大,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
搭建“企呼枣应”平台,办好企业的“急事”。
以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依托,整合各类热线40余条,创建“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综合平台,扎口受理企业各类咨询、求助、建议、投诉、举报类诉求,并建立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闭环运行的工作机制,做到企业诉求“统一受理、统一服务、统一督办、统一回访”,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今年以来,共受理企业诉求8135件,按时办结率100%,满意率98%以上。整合热线、扎口受理的相关做法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的肯定和表扬。
开展“千警联千企”活动,从全市筛选1060个“四上”企业和项目,组织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民警“一对一”联系帮包。
强化企业权益保护,对企业轻微违规或非主观过失实行首次不罚、首次轻罚,共办理不予或免于行政处罚案件742件,减轻处罚案件115件。
搭建“金融支持”平台,办好企业的“难事”。
融资难、融资贵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聚焦“6+3”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产业发展投资平台和股权投资平台,启动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试点工作,首期6000万元已到位,吸引金融信贷资金跟进。
积极争创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全面建成普惠金融服务中心,注册企业1.3万家,撮合融资120亿元。
凤鸣基金小镇入驻56家基金,规模达到165亿元,成为枣庄市股权投资基金的集聚区。
探索实施定制化、精细化金融服务,推动金融资本与企业深度融合。今年5月份,积极争取16家金融机构选派20名专业人才到枣庄市挂职,组建金融人才服务团,负责沟通对接企业融资、辅导培育企业上市等工作。目前,已协调落实工业贷款52.2亿元,帮助企业设立投资基金6.4亿元;成功引进英大财险在枣庄市开设市级分支机构;参与辅导精工电子、益源环保、天衢铝业、胖虎科技等企业上市。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办好企业的“要事”。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优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资源要素配置,构建了“1+N”创新创业共同体(“1”:以浙大山东工研院为龙头;“N”:不同主体、不同模式、不同路径、不同方向的创新创业共同体),走出了“平台+人才”“研发+企业”“资本+项目”的发展路子,形成了“研究中心—实验室—科技型孵化企业—产业化公司”链条式发展模式。
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入选山东省首批5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以上专业创新平台79个,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36家,培植高新技术企业225家; 引进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长江学者以及枣庄英才等专家185人。
实施枣庄市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三年行动,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促进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记者 梁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