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薛城区临城街道在改造提升燕山片区时,了解到群众对片区街巷路面破损、下水道积水、绿化苗木损害等问题反应比较强烈,投资57万元对4条巷子进行高标准提档升级,片区面貌焕然一新,当地群众交口称赞。家住燕山片区84岁的李大爷高兴地说:“以前这个地方路面脏乱破,下雨积水严重。改造后,路面平整了、下雨也不积水了,并新建了郊区游园,老年人也多了一个游玩的场所,为群众办了件大好事。”
背街小巷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连通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改革回应民生关切、深化城市治理,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从离老百姓最近的背街小巷抓起,在全省率先探索生态街巷建设,打通了城市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群众更加充分享受到生活便利、绿色福利。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资2.48亿元,建成生态街巷825条,其中城市建成区315条、镇街驻地510条,惠及群众260余万人。
“三治”并举:
“闹心巷”变成“幸福巷”
我市把生态街巷建设作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治理,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分类施治,2019年4月,枣庄市出台生态街巷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利用3年时间,对中心城区及各区(市)城市建成区内现状红线宽度在12米以下的背街小巷、老旧街区,全部完成生态化改造,街巷墙面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区(市)综合考虑小巷地理位置、承载功能等因素,划分为生活街巷、商业街巷、文化街巷等类别,分别进行规划设计、制定改造措施和绿化导则,同时将生态街巷逐步向城镇延伸、全域推进。
推进综合整治,着力解决背街小巷脏、乱、差、堵等问题。我市连续2年把生态街巷建设纳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惠民实事,今年又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动员各级以绿化提升为引领,综合实施设施完善、巷貌整理、环路畅通等工程。
目前,全市共修缮小巷路面137万平方米,修整立面墙体56万平方米,完善水、电等管网112千米,建成健身休闲场所和袖珍公园125处,昔日一条条“杂乱巷”“闹心巷”变成了“绿化巷”“幸福巷”。
坚持因需而治,采取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等方式听取群众意见,使创建工作合民情、顺民意。薛城区临城街道在改造永康片区时,了解到群众对片区街巷路面破损、下水道积水、绿化苗木损害等问题反应比较强烈,投资40余万元建成3条生态街巷,片区面貌焕然一新。
“四化”并推:
街更美路更净景更靓
为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打造优美人居环境,我市注重运用改革思路和办法,推进生态建设与背街小巷治理有机融合。推进绿植苗木“本土化”,枣庄本地苗木具有南北交融、适应性强的先天优势。生态街巷绿植全部采用乡土苗木,如行道树以法桐、白蜡等落叶乔木为主,“冬见阳、夏遮阴”,不仅适宜本地环境气候,而且能充分发挥吸尘、降噪、调温的生态功能。
加快造绿布景“精细化”,按照“一街一景、一巷一品”的思路,对路面较宽的街巷,以栽植补植行道树为主,对原有古树大树进行保护和复壮;对路面较窄的,重点实施立体绿化,通过垂直挂绿、见缝插绿、破硬植绿等措施,最大限度增加绿量,实现绿满街巷、花满路旁的效果。全市新增街巷绿化面积96.35万平方米,带动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0.6个百分点,达到40.3%。
力求设施改造“生态化”,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做足街巷水循环文章,采取透水铺装、苗木滴灌等措施节约水资源;对街区建筑、设施实行节能化改造,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市中区还采取绿化带隔离慢行系统和建设绿色廊道、休闲步道等方式,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畅通绿色“微循环”。
谋划景观塑造“人文化”,对历史悠久的古街古巷,实行“一巷一设计、一巷一方案”,赋予生态街巷乡土情怀、人文底色。如滕州市的鲁班里、接官巷等8条街巷改造,通过重塑建筑风格、设置文化雕塑等方式展示文化内涵,成为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建管”并重:
推进机制创新巩固创建成果
在生态街巷建设中,我市不断进行机制创新,推进生态街巷长效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管护水平、巩固创建成果。
出台生态街巷验收办法,从绿化景观、立面改造、长效管理等方面细化标准,严把验收关口,对已创建成功但后续管理不合格的及时通报整改,做到建成一条、验收一条、巩固一条。
发挥“数字城管”智慧化管理优势,通过摄像终端监控技术,对生态街巷公共设施完备程度、绿化苗木长势、环境卫生质量等实施24小时跟踪管理。对设施损坏、苗木断档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引导各区(市)采取社会化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面向社会招标,委托第三方绿化服务公司,对生态街巷进行后期维管服务。
滕州市还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建筑开发企业建设商住房时,配套建设管理小区周边生态街巷。
推广“街巷长”管理模式,在社区干部群众中推选“街巷长”,明确其职责流程、激励措施等;完善宣传动员机制,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参与街巷建设管理,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记者 梁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