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创新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足,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等制约因素,我市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坚持以创新为主线,以人才为支撑,实施双轮驱动,倾力打造“创新枣庄·共赢未来”品牌,走出了一条创新人才机制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路径。2018年以来,累计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06人,本硕博人才6882人,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98个,创建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100余个,技术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近3亿元,我市招才引智考核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
创新机构设置
变“人人都做”为“专业而为”
抓住机构改革契机,整合专门工作机构,设立创新研究院和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进一步汇聚招才引智的专业力量。
整合创新机构。为推动科技创新,整合中科院技术研究所枣庄创新研究院成立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协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管理、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等工作,健全科技创新工作制度体系,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形成创新资源共享效应。
增设人才机构。在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作用和人才科室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对人才的服务保障,增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设立周转编制200个。主要承担人才对接洽谈、人才项目推介、活动组织及人才引进后的服务扶持保障等工作,协调推进各项人才政策落实落地,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和服务环境,保障人才各项工作开展更为高质高效。
组建人才发展集团。2019年组建市人才发展集团,主要经营人才公寓改造及运营管理,招聘招考、劳务派遣、教育培训等项目。已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人才公寓改造项目,累计为招才引智提供人力资源服务12.8万人次,策划包装人才培训全产业链创新创业示范园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全省重大项目,集团逐步成为服务人才发展的专业公司。
创新招引机制
变“机械引人”为“人智并引”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用为本,改变全职引进的片面观点,改变程序僵化的招引方法,变刚为柔,化繁为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发挥枣庄处于京沪高铁中间段的区位优势,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实施柔性引才“百人计划”,出台《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暂行办法》,采取兼职创新、项目合作等形式,每年柔性引进高端人才100人以上,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506人。对柔性引进人才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生活交通补贴,按照支付劳务报酬20%的比例给予用人单位补助。制定出台《枣庄市柔性引才绩效评估办法》,评估结果作为人才及用人单位相关奖励拨付的直接依据。
揭榜引进项目人才。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需求端、供给端和服务端,探索“揭榜挂帅”全球“悬赏引才”模式,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集中资源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全市“6+3”现代产业体系,面向企业征集筛选优质项目榜单29个,总金额达8600万元,榜单最高金额达到2000万元。截至目前,30个专家(团队)与24家企业共计26项榜单正在进行沟通对接,已有8个专家(团队)与发榜企业签订合同,6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便捷引进急需人才。为培育“6+3”现代产业体系,把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作为当务之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简化程序招人才。市直事业单位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急需紧缺人才,可以简化录用程序,采取专家评议、组织考察的方式。共征集发布市直事业单位急需紧缺岗位147个、266人,目前已完成招录128人。
全面引进基础人才。举办枣庄高校人才直通车活动22场,组团到高校开展专场招聘,组织近300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网络招聘活动。全市企业新增本硕博6882人,累计发放补贴3536.6万元。开展青年人才优选计划,每年从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重点高校全日制本科生中,择优引进青年人才进入事业单位。全市共优选青年人才1228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66%,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62%。同时,开展“技能强市”行动,分产业培训企业学徒,用好职业院校揭榜培训高技能人才,打造“鲁班传人”职业技能竞赛品牌,进一步夯实了人才发展基础。
创新优化平台
变“以产聚才”为“才聚产兴”
发挥人才支撑带动作用,推动“人才+项目+资本”融合发展,人才引领、项目跟进、资本赋能、平台聚力,实现“才聚产兴”。2019和2020年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2021年自主申报入选2人。
举办创业大赛。聚焦枣庄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先进制造业产业,连续两年举办“创业枣庄·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落户枣庄,共有770个项目参赛,评选获奖项目41个,签约落地32个。我市引进的河北工业大学梁广川教授与精工电子科技公司合作,累计获得专利40余项,帮助创建省级工程实验室,推动企业成为锂电池行业国内领军企业。
推动资本赋能。通过举办创业大赛,为资本和项目搭建对接渠道。以优质项目为载体,吸引达晨资本、元航资本、长江证券等39家知名投资机构派员参赛,表达投资意向。在引入外部金融资本的同时,引导市内投资基金从本地创投基金角度对参赛项目进行评判投资。对大赛前三名分别给予50万、10万、5万元奖励,大赛结束后先拨付20%奖励资金,一年内在枣庄落地的,发放余下80%的奖金,对符合枣庄英才申报条件的,纳入枣庄英才管理,给予50-300万元扶持奖励资金。
共建合作平台。开展“人才平台载体提升年”活动,深化产学研合作共赢,先后与浙江大学共建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鲁南研究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机床创新研究院,与常州大学合作成立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为广大人才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多平台。配合打造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建设目标,用好1个国家级、5个省级锂电科研平台,发挥高新区国家级锂电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盟作用,成功举办第二届下一代电池技术与市场应用研讨会、锂电产业·智慧出行高峰论坛、锂电产业企业家进高校座谈会等锂电产业高端会议,促进了锂电企业和专家的交流合作。创新举办“新枣庄大讲堂”,邀请姚景源、潘建伟等专家来枣授课31期,讲授经济前沿,传播发展动态,推动思想解放。
创新人才服务
变“单项输出”为“多方互动”
政府服务人才体现责任,企业服务人才体现尊重,人才服务发展体现价值。人才当好企业攻坚“生力军”,企业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大舞台”,政府当好贴心服务的“店小二”,打造有温度的人才生态。
组建产业人才服务团。在发挥人才引用的组织模式上,聚焦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打破传统点对点、一对一的引才用才方式,转而采用产业联盟、专业服务团模式,开展更加精准、专业、高效的深度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引进20名金融机构干部人才来枣挂职,成立“金融人才服务团”,按照“金融领域的参谋、银企合作的桥梁、双招双引的骨干、金融人才的家园”的工作定位,拟定参与金融政策制定、措施落实、提出专业意见等9条职责。服务团成立以来,在工业贷款审批、项目授信、基金引进、政策参谋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协调落实工业贷款资金52.2亿元,帮助企业设立投资基金6.4亿元。目前,正在策划成立35家企业和高校共同参加的锂电产业联盟,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精准助力。
发挥企业用人主体积极性。广大用人单位的人才意识不断增强,拿出真金白银集聚优秀人才,帮助人才解决实际困难。企业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及时发布人才招聘信息,积极参加高校直通车活动,主动用好各类政策支持人才发展,为招聘人才申请补助、租赁公寓,并组织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技能人才补贴申报等事项。
出台惠才服务套餐。针对高层次人才面临的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看病就医等方面困难,出台一系列暖人心的配套服务措施,办理高层次人才子女在全市范围内自由选择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195人次,办理事业单位配偶就业5人次,设立国际门诊,开通服务专线,提供“一对一”诊疗服务600余人次。出台《人才公寓管理办法(试行)》,全市共建成人才公寓1481套,实现“不拎包就入住”标准。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开展组织部长送人才政策进企业活动,开发枣籍人才手机APP,建设枣庄籍在外人才信息库,绘制枣庄“人才地图”,吸引在外人才来枣创业。(记者 刘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