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战略引领 推动共同富裕

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陈平同志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作的报告摘登

作者: 来源:枣庄新闻网 2022-02-17 14:58:41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聚焦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造财富共创、城乡共建、民生共享、生态共美、社会共治的美好家园,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效持续优化,创新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总量实现位次前移。

产业层次实现新跨越。“6+3”现代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配套更优、竞争更强的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城乡品质实现新跨越。“一主、一强、两极、多点”市域发展格局更加巩固,中心城区首位度更加凸显,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双十镇”走在全省镇域经济发展前列。

绿色发展实现新跨越。碳达峰、碳中和稳步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取得重大成果,“一城山水满城绿,满城园林一城景”的美丽画卷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民生福祉实现新跨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共同富裕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党建工作实现新跨越。管党治党责任全面压紧压实,党群干群关系更为密切,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必须善于“抓重点、重点抓”,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工作方向和中心任务。市委认为,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最大市情,民生领域短板多、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最大实际,这是最应该解决、最急需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瞄准关键、精准发力。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坚持大抓工业、抓大产业,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持续做大总量、做优存量、做新增量、做高质量,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打牢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基础上切好分好“蛋糕”,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办实事解民忧、保基本兜底线,努力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让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两方面归结起来就是“坚持战略引领、推动共同富裕”,这是枣庄发展的主旋律、主思路,也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心任务,必须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和一致行动。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枣庄抢抓重大机遇、经受重大考验、赢得重大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砥砺奋进、攻坚克难,胜利完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时代答卷。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加快动能转换,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5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58.9亿元,剔除消化虚收因素年均增长12.5%,其中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累计实施省市级重点项目590个,完成投资199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42.6%,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3%,拥有上市企业5家、营业收入过百亿企业4家,枣矿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600亿元,山能鲁化荣获省长质量奖。获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转型发展成效日益显著。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农业农村、国企国资、财税金融、开发区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完成190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任务,320项改革经验获得国家和省级层面肯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双20条”,“枣惠达”服务平台实现奖补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办,“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平台上线运行,企业和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滕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创建为国家级示范园区,获批4个省级化工园区。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中国兽药谷等招商平台成功搭建,枣庄内陆港开港运营,枣庄欧亚班列开通运行,入选国家二手车出口试点市,嘉誉、鲁华跻身全国商品市场百强。全市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28.7%,实际利用外资翻两番。累计签约过10亿元项目354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06名。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实施了一批市政工程、新建了一批便民设施,建成区面积达到22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1.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突出中心城区首位度,双子星广场成为城市新地标,枣庄学院新校区一期投入使用,世纪大道、惠民铁路竣工通车,BRT市域全覆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生产屡创新高,去年达到183万吨,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997个,“双十镇”建设稳步推进。庄里水库建成蓄水,万年闸复线船闸通航运行,枣庄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枣木高速东延、京台高速改扩建、枣菏高速、新台高速建成通车,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高速能绕城。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浓度下降40%,大气优良天数增加49天,优良水体比率达到100%。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修复破损山体6200亩,新建提升环城绿道196公里,枣庄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环境更优美了。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生活越过越好

民生投入持续加大,累计完成民生支出99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772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9.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1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扶贫协作任务圆满完成。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城乡环卫一体化、镇域路域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天然气镇镇通、公交车村村通、硬化路户户通基本实现。大班额化解和“全面改薄”顺利完成,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66所。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达到26家,每千人床位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医保经办服务实现全覆盖。市文体中心全面开放,国家一级文化馆、博物馆达到8家,奥运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市九运会、十运会成功举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民主法治,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职,8部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双月协商”和党政领导领办重点提案有序开展。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民主党派、工商联、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深化“平安枣庄”“法治枣庄”“食安枣庄”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枣庄舰正式授旗入列,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三连冠”。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围绕中心、主动作为,一切力量向大局聚焦,一切工作向大局靠拢,汇聚起谋发展、促和谐、保稳定的强大合力。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从严管党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建党100周年、建市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营造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浓厚氛围。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全省首个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正式启用,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建成开放。围绕事业发展选干部配班子,重视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建立健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制度机制,圆满完成县乡村换届。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村集体经济收入相继“脱壳”“消薄”“破五”。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市县两级监察委员会、巡察机构,实现巡察全覆盖。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营造了风清气正、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市委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从“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的美好愿景,到“先把经济搞上去”的目标定位,再到“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战略指引,一以贯之深化发展思路,与时俱进调整策略方法,不断推动枣庄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我们坚定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开展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省级重点项目数量、百亿级企业培育、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实现历史性突破,GDP增幅全省排名取得16年来最好位次。我们突出坚持“抓重点、重点抓”的工作方法,先后部署了“6+3”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双十镇”建设、“山水林田大会战”、民营经济发展等重点任务,特别是突出锂电产业集聚发展,投资200亿元的欣旺达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落地建设,锂电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纳入省重点产业布局,“山东锂电看枣庄”的规划目标逐步变成现实。我们倡导树立“快就是大局”的效率观念,坚持工作快谋划、项目快推进、问题快解决、对上快争取,以高效率赢得了高速度,以快节奏换来了快发展。我们大力发扬“我就是枣庄”的主人翁精神,各级干部担当作为、务实笃行,领导领衔推进、部门靠上帮包、专员一线服务,链长、河长、山长、路长各尽其责、带头攻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积极参与,“枣庄发展我有责、枣庄进位我光荣”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

夯实工业基础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紧紧围绕六大先进制造业,强化规划引领,推动链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聚力培育产业新亮点。坚持全链条覆盖,精准招引一批头部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坚持全区域布局,建设枣庄高新区锂电核心基地,引导各区(市)建设协作配套区。坚持全周期服务,完善政策支持、金融供给、人才保障、技术研发、物流交通等产业服务体系。强力推动技术改造。深入开展“技改焕新行动”,力争五年内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实现全覆盖。持续做大技改基金规模,健全技改奖补政策。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企地合作交流机制,支持中国建材、枣矿集团、山能鲁化、联泓新科等持续扩投资、上项目。坚持“招大引外、招新引高”,力争每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00个、5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促成一批百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实施。着力促进产业融合。高质高效农业向特色化发展,深度开发利用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快发展新型商贸物流业,建成区域性物流枢纽和商品集散中心。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发展特色文旅康养业,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康养基地。

做强发展支撑

强化企业梯队培育。启动实施十大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推动更多企业迈上百亿级。加大“准四上”企业培育力度,加强企业上市服务。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机制,每年新增省级以上瞪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企业30家。强化平台能级提升。以十大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各类平台,让更多优质资源汇聚枣庄、服务枣庄。发挥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作用,举办锂电产业展览会、中小机床展销会、薯业博览会等高层次展会,不断提升枣庄对外知名度。强化园区集聚效应。严格投资强度、亩均税收标准,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明确发展定位,每个园区重点打造1至2个主导产业。实施精准定向赋权,搭建“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打造十大特色园区,推进特色产业加速集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形成“八纵八横”国省道公路网。开工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全面完成西城区水系水环境治理,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推进物联网、5G应用、充电桩等项目建设。

深化改革开放

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聚焦经济领域改革攻坚突破,不断提升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全面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全链条、全周期、全市域改革推进机制,持续开展改革典型示范活动,培树更多具有枣庄特色的改革品牌。更大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全力争创综合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健全外商投资“直通车”制度,促进利用外资量质齐升。加快外贸发展步伐,力争外贸在全省增速领先、总量进位。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一次办好”向“一次不跑”升级。建立营商环境评价和监督机制,常态化开展大家评活动。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全力促进“两个健康”。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事事讲诚信,厚道枣庄人”成为最鲜明的地域品质。

激活科技创新

构建高质量创新生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要素顺畅对接、高效配置,不断厚植创新创造的沃土。深化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效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高效率成果转化。拓宽科技成果供给渠道,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持续加强与大院大所、名校名企的战略合作,做大科技创新“种子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实施枣庄英才“倍增计划”,靶向引进一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汇聚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行动,发挥市技工教育集团作用,加强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实施“游子回枣”和“大学生留枣”计划。

推动共同富裕

迈出坚实步伐

打造城乡共建的宜居家园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突出中心城区首位度和枣庄高新区龙头作用,加快东西城区相向发展,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支持滕州强市建设,山亭、台儿庄发挥优势、跨越赶超。以“双十镇”建设为引领,建成一批现代化镇域小城市。加快滕州—邹城、薛城—微山一体化,推动台儿庄—徐州快联快通。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抓好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进一步集聚市驻地人气活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夜间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实施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探索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打造民生共享的幸福家园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关注城乡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实施公共服务提质工程。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文化繁荣发展行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书香枣庄”。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打造生态共美的绿色家园

深化生态修复。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筑牢全域生态屏障。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美丽示范河湖”建设。巩固环城绿道建设成果,打造凤凰绿道示范片区,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强污染防治。深化大气污染源头治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完成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任务,全面落实“四水四定”。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健全土壤环境监测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确保如期实现降碳减排目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争创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把节约做成产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打造社会共治的和谐家园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深入推进平安枣庄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持续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向好。加强金融监管,强化食品药品源头治理和全链条监管,全面提升综合防灾救灾减灾能力。深化法治枣庄建设。提高立法质效,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广泛开展“八五”

普法宣传。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以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为抓手,一体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雪亮工程”深度实战应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开展市区党政领导领办重点提案工作,持续打响“有事好商量”枣庄品牌。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独特优势,更好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纵深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政治统领,夯实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思践悟中感悟思想伟力。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历史自信、坚守理想信念。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管理,壮大主流声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坚持严管厚爱,锻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

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牢实干实绩用人导向,选拔使用一批“猛将”“闯将”“干将”。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党管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认真做好新时代老干部工作。落实落细“三个区分开来”,大胆容错纠错,严查诬告陷害,及时澄清正名。

坚持固本强基,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组织实施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强化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深化拓展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攻坚行动,统筹抓好机关、国企、“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让党的旗帜在每一块阵地上都高高飘扬。

坚持改进作风,激发创新实干的进取精神

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持续用力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彻底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大力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广泛开展“五比五看”活动,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完善领导领衔、专班专员推进、差异化人均化考核、公开亮屏监督、正负双向激励“五项机制”,创新联系帮包、督导督查、考核评价等制度,切实树立“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的鲜明导向。

坚持反腐肃纪,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牢牢抓住管党治党责任的“牛鼻子”,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精准规范实施问责。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加强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常态化推动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编辑:马园亮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