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一天,不少护理人员都是在岗位上度过。这一天,对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护理队员来说,更是极为有意义的一天。
4月3日,山东省援沪医疗队1000多名队员抵达上海,他们中有787名护理队员,占队伍总人数的四分之三。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成为较早接管方舱收治患者的队伍之一。40天的时间里,他们战方舱、转定点医院,24小时坚守,守护着患者。今天,让我们来听一听几位一线护理队员独家的抗疫心声。
山东省援沪医疗队队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张华:
转眼间,我从事护理工作已16年,成了一名“老兵”。这次支援上海,我请战参加,也算是“老兵”出战吧。
初次入舱时我既忐忑又好奇,担心防护服穿着是否到位,好奇舱里是什么情景。看得出来,同行队员一开始也有些紧张,这时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提醒我要沉着冷静。望着舱内患者,我对自己说,我是来支援他们的,首先要做好自身防护,才能多做事情。我和队员们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规范、流程,将每一个细节落实到了来沪的这40个日日夜夜里。
记得方舱里一个9岁的小朋友和妈妈一起入舱,来到之后她一直闷闷不乐,原来同样感染的姥姥没有和她到同一个方舱,她很担心姥姥。在上海方面和我们的协调下,很快她们在方舱团聚了。小女孩看到姥姥时激动地哭了,看着她们拥抱的瞬间,我们觉得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每名队员不仅要经历工作上的考验,还要面对自己的身心问题。调节自身的主动权在我手上。出舱后回到酒店,我采取了多种释放压力的方法,唱唱歌、做运动、听相关心理讲座。我们医院还开了小型茶话会,领队给我们做了心理辅导,鼓励大家要打起精神,不可懈怠。队员们都表示会做好防护,站好每一班岗。我们坚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必将迎来云开疫散的那一天。
山东省援沪医疗队队员、山东省肿瘤医院刘晓珊:
紧张的方舱工作之余,我们还按照要求,支援上海核酸采样任务。
4月26日—27日,我和五十多位队友组成了中庚采样小分队。我迅速与社区工作人员详细对接各项工作事宜,包括采样任务、地点、时间、车辆安排。队员门分成了十几个小组,前往梅陇镇的不同社区,各小组到达街道后与工作人员简单交接后,便立即投入到核酸采样工作中。
我的队友云婷说:“我们必须要加快采样的速度,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采集最大数量的样本。”志愿者们有序地安排居民排队采样,队员们采样速度快速有序。记得4月26日上午采样过程中突降大雨,当地迅速搭建避雨棚,队员们在防护服外面加层雨衣接着干,突如其来的大雨并未影响我们的工作热情和采样速度。56名队员两天共计采样32354人次。
我们中庚采样小分队不负使命,用汗水和激情诠释了山东省援沪医疗队“医心向党、同心守护”的精神,受到了梅陇镇各社区的认可。梅陇镇党委副书记特地送来感谢信,表达感谢。
山东省援沪医疗队队员、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高玉平:
抵沪后,我和队友分配到了石龙路方舱医院工作。在大家齐心协力之下,工作很快步入正轨。舱内建了志愿者微信群,很多党员志愿者主动帮我们分发盒饭、搬运物资,让我们很感动。
同时我们在舱内工作也做出了山东特色,建立了“石龙路方舱教室”,解决了孩子们上网课的问题。一名7年级的中学生出院前专门写感谢信说,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却依然认真工作的态度让他感动。他转变心态,学习之余,主动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当中。医疗队还开展了多场健康讲座等特色治疗活动,得到了方舱患者好评。
在石龙路方舱,每名队员都身兼数职,既是护理、消杀、心理咨询,还是搬运工。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入舱患者越来越少,出舱患者越来越多,看到他们康复出院,能与家人相聚,我们都很高兴。
今年是我从事护理工作的第6个年头,我确信,在最好的年华,我做了最有意义的事。
山东省援沪医疗队队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安增玉:
在龙耀路方舱,我们3组共35名护理队员,有分诊护士、消杀护士、总务护士,还有健康管理者,大家分工不同,但都有一个温暖的名字“大白”。我是3组的总务护士,主要负责上班期间舱内核酸样本数量统计、转运对接、各区域物资保障。
进舱接完班,到每个病区收集物资申请单,保证9点之前把所需物资清单汇总后,发送到舱外物资保障组。还要将患者的个性化用药需求上报药房,申领药品,争取第一时间将药品送到患者,帮他尽早缓解症状。
核酸样本收集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障样本质量,采集完成后,我要挨个检查试管标贴是否完整、拧紧试管帽,防止保存液外漏。还要统计样本数量,在样本转运对接群报送信息,联系转运司机,第一时间送检。
这样的一个班次,从1楼到4楼,再从4楼到1楼,需要爬很多趟。在一身笨重的防护服下,经常很快就汗流浃背了。虽然每个班次的工作都很平凡,但下班时回头想想,还是小有成就感。
5月10日,龙耀路方舱正式休舱,着实让我和队友兴奋了一阵。回顾在方舱奋战的日子,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