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悦
11月5日,在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向全球优质企业发出了投资邀请,推出涵盖5大领域共计约1222.7亿元的合作机会清单。而此时,在黄河之北的这片热土上,工地上塔吊林立,工业园区轮廓初现,几条穿黄隧道上车辆穿梭。创新发展的成效,在起步区初步显现。这条引领全市、全省创新发展独特的新路,正在越走越宽阔。
创新产业布局
促进新动能加快聚集
11月3日,在起步区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现场,厂区内上千名员工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保证11月30日首辆“济南产”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整车下线。
曾经作为工业名城,济南贡献了轻骑、重汽等一系列国产汽车知名品牌。但在与老百姓关系更紧密的乘用车领域,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省,都一度缺乏大规模的整车生产项目。
2020年10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而济南也拥有了政策、用地资源,来迎接属于自己的整车工业项目。最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项目落地起步区,实现了济南汽车产业的飞跃。未来,不仅该项目将具备30万辆整车产能,直接带动就业岗位3万多个,还将带动整个智能车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集聚与此。
“比亚迪项目将与高新区比亚迪芯片项目相呼应,将在极大程度上完善我省的芯片应用市场。同时,也会对临近的济阳区、商河县等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智能车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发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斌介绍。
产业,是起步区在创新领域最直接的体现。
从创区之初,起步区便制定了完善的产业规划体系,确立了“3+1”产业发展方向,系统编制了产业正面清单、重点产业示图、产业机会清单和产业准入机制“四张清单”,进一步明确“6+4+2”产业主攻方向。可以说,起步区引入的每一个产业,都是符合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趋势,都是这幅精谨细腻工笔画中不可缺少的一笔。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起步区累计签约比亚迪、国电投等高端优质项目137个、总投资3323.2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含中国500强)企业项目43个、央企项目29个、省企项目35个。
而在济南起步区最新向全球发布的首批合作机会清单中,依然不乏“四新”产业的影子。
总投资额约213.7亿元的智能制造领域合作机会清单,主要包括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等6个产业项目。其中,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正在围绕高端医学影像、核辐射仪器仪表等进行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产业园区智慧产业云平台,汇集重点产业数据进行精准的产业培育与企业服务。
值得欣喜的是,虽然还在建设周期内,但起步区产业园区内已经有不少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步入产业化进程。比如,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内,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首台(套)高效新型燃气轮机实现产业化应用,产值达4000万元;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新一代便携式伽玛相机”“通道式伽玛成像仪”等4项核安全监测系列产品已在济南实现小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等。
11月11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0%左右,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
起步区着力引入的企业,将为这个工业大省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强的动力支撑和更加强大的创新引擎。
创新城市管理
支撑起步区未来高质量发展
起步区虽以功能区形式设立,但“是城不是区”,是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入黄河时代,在黄河北岸打造的一座功能完备、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而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主导的功能区。
规划之初,产城融合就是起步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产业聚集的同时,吸纳人口在此安居乐业。因此在规划中,就综合考虑起步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现状条件,规划提出“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空间布局,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功能混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格局。对这座“无中生有”的新区来说,这种理念与实践,无异于一场革新。
2021年9月,“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通车,让主城区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核心区的时间距离大大缩短,使黄河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动更为畅通、更为活跃。1个月后,经过隧道的K260路公交线路开通,一年运输乘客60余万人次。
紧接着,济南黄河凤凰大桥正式通车,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等3处跨河桥隧有序推进。与之同步的,还有起步区辖区内正在加速形成的“四横八纵”的快速路网、内外双循环的高速通道、九线汇集的轨交体系。
截至目前,起步区已开工市政道路约150公里,G309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S101互通立交桥主体贯通,齐鲁黄河大桥即将竣工,路网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其中,作为黄河北岸复合交通走廊,串联3大组团、贯通5处重点片区、衔接10条过黄通道的黄河大道一期高速以南段,已在8月17日正式通车。
“在交通方面,计划在起步区引入2条市域铁路及12条城市轨道,实现与主城区及各组团间紧密联系,构建“轨道上的起步区”。在现有9条跨河通道基础上,规划新增9条通道,实现平均间距2.8公里,与上海、重庆、南京、武汉等跨江跨河发展的城市通道间距基本相当。”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徐春义说。
与路网建设一同推进的,还有水电气热污市政场站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徐春义介绍,起步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规划建设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市政等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其中,在崔寨组团,正在重点建设黄河展览中心、会议中心、酒店中心、黄河体育中心等,形成互为补充、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起步区内不少中心超市、智慧餐厅、泉城书店等已试营业,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娱乐。
未来城市的管理,必将不同于传统模式。为打造智慧之城,起步区还推进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探索运用“BIM+CIM”技术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系统。目前,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及绿色数字城市平台开始试运营,全知慧眼、全域联动的“一网统管”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落地“引爆型”产业项目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而与创新发展联系更加紧密的,则是起步区为各企业、科研院所打造的创新载体。
在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的精密检测实验室内,有着一台有着9MeV加速器的高能工业CT设备,矗立中央。“就像人在医院做CT一样,这样的大型工业CT设备,可以用来检测工业精密铸件及机械加工等大尺寸或高密度工件的‘病灶’,未来甚至能够实现整车的检测。”科研人员介绍。
不仅是这里,济南起步区致力于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创新载体,面向科技创新、新经济,布局重点产业园区,打造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目前,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等3家中科院分支机构都已进驻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未来,大量科研人员将享受到起步区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基础设施,得以心无旁骛地挥洒智慧,引领创新发展。
创新服务方式
让资金、人才加快流入
任何一个新区的快速崛起,都离不开政策引领。作为“汇全省之智、集全市之力”打造的新区,起步区着力用好各项政策,使之在当地释放最大红利。
规划阶段,起步区便出台各项政策,着力在科技创新、金融赋能等方面给予企业最优扶持。“复制推广国家‘四区’政策,用好已经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20条政策,加快出台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落户起步区,尽快推出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打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徐春义介绍。
而在此次的机会清单中,也包含了总规模200亿的金融领域合作机会,涉及济南黄河金融服务中心、股权投资母基金等3个金融项目。
其中,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母基金是山东省、济南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会同专业投资机构,设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母基金,基金规模100亿。母基金将采用“子基金+直投”的投资模式,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一批创投类、产业类、城市建设类子基金,形成400亿元基金集群,以股权投资形式,聚焦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等要素集聚,服务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效落地。
而在资金之外,各个领域、层级的人才也是起步区不可获取的重要资源。
今年2月,起步区青年人才招聘平台正式上线。三个小时内,就收到求职简历千余份,涉及新能源、环保、制造业、电子技术等众多行业领域。10月,起步区又面向全球招聘100名人才,截至10月26日报名结束,共有超过7000人完成报名,其中要求有“双一流”学历的A类岗位报名2535人。
针对这些高层次人才,起步区也在诸多方面实现创新服务。为解决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起步区打造了高标准人才公寓,同时配备各项服务设施。以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国际人才公寓为例,该园区按照蓝领宿舍、白领公寓、服务式日租公寓、中高端商务酒店等不同产品类型进行设置,高品质、全方位服务园区人才,打造以“3分钟生活圈”为特色的未来社区邻里中心,设置咖啡轻餐、精品书店、便民鲜超、日托早教、健康中心等共享空间。
而针对起步区急需紧缺的专业型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实行专岗特聘,采取兼职兼薪制、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面向全球高薪选聘。对于起步区发展急需且纳入管委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按照“一人一策、一队一策、立项管理”的办法,不纳入人员控制数管理。
同时,起步区邀请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派博士服务团,到试验区内行政管理机构、产业园区、企业等一线挂职兼职,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科技人才按规定在试验区兼职兼薪、按劳取酬。此外,针对各大企业急需的产业工人,起步区也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保障其用工需求。
随着一系列规划方案的逐步完善,起步区这座未来希望之城的城市框架更加清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澎湃汇聚,逐渐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为济南乃至山东的创新发展积蓄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