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健全“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融合机制,在全省率先

探索出“共同体”融合创新模式

作者:刘振江 田慧 来源:枣庄新闻网 2022-12-10 17:38:53

我市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健全“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融合机制,在全省首批创建“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率先探索出“共同体”融合创新模式,初步构建了“1+10+N”创新体系,创新创业环境大幅优化,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以有为政府为推手

创新共同体模式

高质量发展对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单靠市场手段难以实现创新要素的高度集聚。我市通过政府推动,推进“共同体”模式,在更大范围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实现更深层次融合创新,以解决市场调节不了、解决不了的问题。

坚持高点定位,设计“共同体”建设方案。坚持高点定位,推荐中国建材总院全资子公司中建材科创院牵头,联合国内领先的科研机构、高校、龙头企业、投资公司等40余家单位,共同建设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市政府建立专题调度制度、专班推进机制,实施全生命周期扶持。全力协助中建材科创院拟定高标准建设实施方案,成为我省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方案的标杆。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共同体”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是一个新生事物,既无现成经验可循,更无模板可借鉴。我市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对共同体建设项目进行容缺审批,极大地缩短了项目落地的审批流程。同时通过国资产业基金对项目进行股权投资,采取厂房代建等措施,缓解了项目建设前期资金短缺的困难。各有关部门落实项目帮包责任制,实行“一线工作法”,最大限度缩短建设周期,三个月按期完成图像光导识别芯片系列材料项目主体工程,十个月基本建成中国建材集团(枣庄)新材料园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共同体速度”。

坚持多方联动,加快“共同体”要素集聚。通过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将“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要素充分融合,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带来协同创新的新机遇。通过共同体建设,将创新工作由“分兵作战”引向“抱团冲锋”,这一开创性之举,使得创新从单点突破逐步走向合力突围,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

推进四链融合

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产业全链条,而不是一个节点,需要各参与主体共治共享。我市以产学研为核心,以产业化需求为牵引,探索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机制,梳理技术卡点、人才空点、机制堵点,联合要素、集中资源、聚集力量打“组合拳”,着力解决单个企业做不了、不愿意做的问题。

畅通“四链融合”渠道。围绕构建创新发展共同体,中建材科创院、国检集团枣庄公司等5家共同体成员企业为无机功能材料提供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专业服务;中国建材总院、中建材光芯科技等20余家共同体承担单位为行业上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高端产品输出;上下游企业为共同体承担单位提供原材料等供给。拓宽跨区域人才合作渠道,与中国建材总院、中南大学、枣庄中联水泥等近50家国内领先科研院所、地方龙头企业签订加盟合作协议,引进14个高端人才团队、高层次创新人才60余人。

完善“四链融合”机制。共同体建设采取前中后端口协调对接、共商共建模式。前端,由政府提供办公场地、实验室选址、基础设施等必要硬件以及科研经费支持;中端,由承办机构开展科研、孵化、引进、转化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后端,由所在区提供落地转化所需的土地、厂房、政策、环境等保障,最终共同促进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探索构建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采取共建模式实施光芯图像光导识别芯片一期项目、国检集团枣庄公司检测平台等5个项目,已实现产业化运营。

壮大“四链融合”产业。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打造共同体成果孵化基地,涵盖图像光导识别芯片、水处理用复合新材料、特种工程材料等领域,目前已孵化培育枣庄经纬永磁新材料公司等企业3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引导上下游企业区域集聚、有机结合、互动协同,形成产业集群,先进光子材料板块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特种玻璃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

以服务体系为保障

完善创新生态

高质量发展是各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体系化的创新支撑。我市围绕“6+3”现代产业发展,引入生产性服务资源,构建“1+10+N”创新生态,让项目研发来源于产业,成果转化落地于产业,企业孵化根植于产业,实现全周期的创新创业闭环,解决了创新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充分、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打通等问题。

完善“创新生态”支撑体系。创新与央企、高校合作模式,与浙江大学、中科院、中国建材总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共同体”模式在我市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众创空间、省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依托科研开发、高端人才、科技产业上的优势,打造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各级新型研发机构160余个,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创新生态”配套保障。实施“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金融保险机构保障”的多元化投入托底机制,依托我市产业引导基金、浙江创投集团以及建信信托、国新基金等金融机构,形成超过20亿级基金规模,为支撑科技创新提供金融保障体系。争取省科技厅为期三年的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补助资金5000万元,地方配套20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共同体科技研发、小试中试、人才引进和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30个,吸引资金投入超5亿元。(记者 刘振江 田慧


编辑:王正 责编:马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