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新闻网讯 自思想能力作风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市财政局紧紧围绕“重点工作提升年”行动要求,牢固树立“快就是大局、干就是担当”意识,锚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十争五奔前三”的目标,广开财源增收入,激发市场增活力,强化管理增效能,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4至10月份连续7个月居全省首位,为纵深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凝心聚力用实策,把牢财政收入“主动权”。市财政局充分认识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的经济考量和政治考量,把稳定财政收入增长作为财政“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构建收入组织“一盘棋”,着力构建“市区联动、横向互动、多方协动”的收入组织机制,整合优势力量,紧扣上级政策,算清政策账、基数账、税源账。每月至少组织召开一次财税银联席会议,加强经济运行形势分析研判,准确把握收入趋势,统筹分解好收入任务。构建财源综合治理新格局,依托税收保障平台,加强财政、税务等部门涉税信息互联互通,落实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一体化征管,提升重点税源支撑保障能力。在全面兑现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实施政府专项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零星税源“网格化”管理,确保应收尽收。构建非税收入“一张网”,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设立规范的非税收入项目识别码和缴款码,统一线上、线下缴款流程,实现缴费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或“零跑腿”。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征管,提升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效益。开展非税收入稽查工作,全面梳理收费项目,确保颗粒归仓。
开拓思路出实招,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市财政局以更宽阔的视野审视财政工作,把握市场规律,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扎实做好“放水养鱼”文章,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35项退、免、扣、减、缓“组合式”税费政策红利得到有效释放。扎实做好资产市场化文章,鼓励采取市场化方式,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收购力度。支持枣发集团、鲁南公司、财金集团提升信用评级,打造AA+企业。加大财政资源统筹整合力度,推动资产运营主体提高资产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会同国有企业筹措资金120亿元,有力保障了双子星城市综合体、枣庄学院科创园等重大项目实施。扎实做好基金运作文章,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除直接参与项目融资外,通过“基金+项目”运作模式,以资本为纽带吸引更多优质项目招引落地。围绕突出锂电产业首位度,今年新设立总规模为13亿元的基金2只,先后投资了马威动力电池、丰元锂能等项目。
优化服务求实效,跑出干事创业“加速度”。他们推行“不过夜”工作法,切实做到“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综合运用应急转贷、政府融资担保等手段助企纾困,优化财政领域营商环境,推动上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加大向上争取力度,认真研究政策,精心储备项目,建立对上争取常态化制度。1至11月份,全市争取上级各类转移支付129.3亿元,超去年全年27.1亿元。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91.78亿元,有力支持交通、水利、生态环保、城乡建设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下联系机制,成立考核工作专班,建立重点考核事项“周关注、月通报、重点督办”工作机制,明确各区(市)的联系领导及联络科室,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现场重点督导调研,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难题在一线解决。持之以恒优化服务,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财源建设促进财政增收若干措施》,会同市委组织部组织选派7名中层干部作为财源建设协调专员到区(市)挂职。在全市财政系统开展“财政进千企、助企促发展”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全市1000家各类企业系统宣传惠企助企财税政策,深入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满意度。(记者 杨晓斐 通讯员 李宇 董友坤 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