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纪实

作者:梁鸿雁 赵建 来源:枣庄新闻网 2022-12-23 09:25:30

近日,由市城市管理局承担的“建设城市微公园”工作,在市人大组织的2016名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2022枣庄市惠民实事项目实施情况满意度评价中获得第一名,在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人大常委满意度评议中,获得唯一一个满分评价。

近年来,全市城市管理系统以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契机,创新实践“民生为本、均衡普惠、山水筑基、文化育魂、科学生态、健康舒适”的民生园林理念,围绕市民美好生活需求建设、提升了一大批城市公园、广场和“口袋公园”,打造了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绿色空间”和“全民乐园”,“一城山水满城绿、满城园林一城景”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初具雏形。

拓展绿色空间 谋求普惠均衡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各类城市绿地在城市布局中的均衡性,倾力为最广大的市民群众提供无差别的城市园林绿化产品和服务。

严格落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委托专业机构修编了《枣庄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枣庄市公园体系规划》,把各类城市“微公园”全部纳入规划管理,将各类公园绿地规划、建设在居民小区旁、群众家门口,确保了各类公园绿地全面、均衡、有序的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有效实现了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的全域覆盖和生态福祉的普惠均衡。

台儿庄区闫浅园、山亭区府前西路街角绿地、薛城区清华园等“口袋公园”,深入挖掘城区废弃地、腾退地资源,围绕居民聚居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周边建设便民绿地,为群众拓展了身边的生产生活绿色空间。

据初步测算,我市城市建成区90%以上区域实现了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全覆盖,能够让广大居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在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注重听取市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下发《关于开展“民生园林”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的规定》,畅通群众参与公园绿地建设管理渠道,着力建设群众满意的公园绿地。

枣庄高新区建设人才公园前,先后组织各界群众召开了7次研讨会,依据群众意见制定、落实“全龄乐园”建设计划,在公园建设提升过程中增加了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活动设施,使各个年龄段、各类人群在游玩过程中都能“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薛城区在改造提升“云霄园”过程中,积极吸纳周边社区热心居民意见建议,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顺利解决了施工前期群众反映强烈、多次投诉的施工噪声扰民问题。

同时,积极吸纳热心市民参与城市“微公园”日常管养志愿服务,随时发现解决城市“微公园”中的病虫害、苗木损毁等问题,把各类城市“微公园”变为群众“自己家的公园”。

立足“小而全、小而精、小而美”,持续发展普惠型园林绿化,积极腾退、盘活居民集聚区和公共场所附近的边角、闲置土地,围绕居民聚居区、公共场所周边,积极腾退城市边角地,“一节点一主题”兴建“口袋公园”,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休闲场所,拓展身边的生产生活绿色空间。

薛城区“童梦园”构建亲子娱乐互动空间,光明大道绿化节点重塑城市时尚活力带,市中区政府西、道南里、军粮站三园联动布景等示范典型,将绿色和欢乐引入点滴生活,让周边群众日常休闲实现了“抬头见绿、踏步入园”,打造了家门口的“休闲圈”“健身圈”。

目前,全市已建成“口袋公园”240个、绿化节点200个,2022年新增城市绿地117.13公顷、公园绿地面积57.13公顷。

在各类城市绿地建设中,充分考虑民生需求,根据公园所在地段、面积大小、服务功能,分类规划设计,合理设置绿植、广场、园路、亭廊(花架)、坐凳、垃圾箱、照明设施、健身器材等服务设施。

市中区在建设华山路街角游园时,针对临近BRT站点人流大、停车难问题,增设了休闲座椅和停车设施,并安装了充电桩,极大地方便了乘车群众,增进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注重生态保护 彰显城市魅力

每个地方的生态资源禀赋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为此,我市统筹推进城市山体、水道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依山建园、傍水筑绿,在保留原有自然生态肌底的基础上,建设提升了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公园,初步形成了“山环水绕、山重水复、山青水绿、山欢水笑”的崭新城市风貌。

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以科学绿化统筹城市水体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河湖景观带建设,充分挖掘城市水体修复中的“水生植物栽植繁育”所具有的生态美学价值,将其与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努力形成城市水体生态保护、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城市发展安全韧性增强、城市河湖水质环境改善、城市蓝绿空间布局优化和城市滨水景观绿地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相生、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新城凤鸣湖公园、西城区水系治理工程、滕州市荆河景观带、市中区东西沙河景观带等滨水景观绿地,在建设改造工程中,顺应自然的地形地势,借助原地势低洼区域联通周边水系,形成了一个点、线、面不同的水体表现状态和完整的水循环体系,利用地势低洼原本就是汇水区的优势,在雨量集中时收集雨水作为河、湖区水源储备,雨量不足时利用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再生水作为河、湖区景观水源,多次在强降雨城市出现内涝时发挥汇水分流作用,在提升城市河湖景观效果推进城市蓝绿空间优化分布的同时, 大幅提升了城市发展的安全韧性。

从山体自然风貌特点和市民生活需求出发,结合山体保护和生态修复,对具备条件的山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既不破坏山体本身,又依据山体资源打造了规模化的生态景观,为市民提供了高质量的沉浸式绿色生态体验,达到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目的。

新城龟山公园提升改造工程,本着生态为先、修复为主的原则,采用生态修复、文化植入、海绵城市、山体彩化、智慧科技等措施,以增加林下活动空间、增加公园功能、重构各种动植物生境为重点,进行了改造提升,建设了北方最大的粉黛落子草群落,成为枣庄一处网红打卡地。改造后的龟山公园各类设施、苗木的建设,使龟山公园具有了景观奇特、功能丰富、视觉冲击强烈、易于沉浸式体验等特点。秋季粉黛落子草盛开时节,往来观赏群众络绎不绝,成为具有枣庄特色的山体公园保护式开发利用成功范例。

融入人文元素 讲好“小城故事”

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通过植入富含枣庄区域人文特征的元素,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润泽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

滕州市挖掘了鲁班故里“科圣鲁班、工匠之祖”和“斗拱”“鲁班锁”,薛城区总结了“铁道游击队精神”“奚仲造车”,市中区总结了“中兴文化”“煤窑井架”,峄城区总结了“石榴”“青檀精神”,台儿庄区总结了“台儿庄大战”“运河文化”等文化元素。薛城区在枣庄625高速出入口打造了以“枣”字为主题的标志,标志整体造型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鼎”,既稳重,又极具文化内涵;主体以最稳定的三角形为立足点,三边舒展的弧线从下至上伸展张开,如同石榴花盛开,又如同张开的手臂欢迎四方来宾,表达出城市的热情与包容,主题标志顶部以榫卯斗拱的形式表达出鲁班的工匠精神与枣庄工业精神的传承,主题标志底部与斗拱上的细节采用中国传统纹样进行装饰,庄重大方又不累赘;斗拱顶部艺术化的篆体“枣”字简洁明快的表达出城市的属性,使四方来宾能够快速形成对城市的认知。标志基础齿轮造型枣庄将以“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城市发展战略为引领,再塑枣庄工业辉煌成就。

这些文化元素的总结提炼,较好的浓缩了各区(市)的文化遗存特点,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可识别性,能够鲜明的代表枣庄的形象特点。将具有鲜明枣庄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有机植入公园绿地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公园绿地。

峄城区在提升绿化景观的同时,深入挖掘地域特色,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街头游园、口袋公园建设中有机植入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跑出发展加速度争做出彩峄城人”等文化元素,既有独特地域特点,又有鲜明时代特色,使人看后感觉提气。

老城区背街小巷建设提升,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具有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老房屋、老雕塑、老树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使其成为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一部分,实现了对城市文化历史记忆的传承,使那些带有特定历史记忆的街巷、片区有机融入现代元素,打造了具有枣庄特色的现代版“小城故事”。

同时,建立健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台账,制定发布《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保护名录》,对我市城市建成区内5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科学、教育和美学价值的公园进行了明确,加强了保护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对公园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展示,进一步凸显枣庄文化特质和精神,承载城市记忆和百姓乡愁。(记者 梁鸿雁 通讯员 赵建


编辑:魏松 责编:马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