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唐王街道办事处樊家村东的樊家遗址唐代朱满墓M49新出土大量唐三彩,出土50余件三彩俑、20余件瓷器及墓志铭。黄沙海浪,璀暗沉浮,千百年的岁月洗涤,穿越千年的唐三彩依然闪耀着大唐盛世的光芒,依然可以触得到匠心独具的伦奂。釉的发展和陶艺的巧妙结合,使得釉色和形体水乳交融,光怪陆离,浑然天成,展现出了唐人的浪漫。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唯淡蓝天际的一钩上弦月通晓今古,岱青海蓝间遍布齐鲁大地的遗址,如同远古先民为我们埋下的一个个大型“盲盒”。近几年来,山东省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着力打破新时期考古工作与社会的藩篱,将考古成果与考古资源有效利用,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山东考古工作者的一锹一铲中让灿若繁星的齐鲁文化遗产重新绽放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活与瑰丽,将遥远模糊的古老传说变为可触碰、可见证的真实历史。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其中,山东沂水跋山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东临淄南马坊大墓和车马坑、山东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4项入围,时空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元朝时期。
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山东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推动文化“两创”优势明显。近几年来,山东坚决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担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齐鲁大地这块人文沃土上不断走深走实、出众出彩。
比如,2022年山东重磅推出的纪录片《城子崖》紧扣城子崖遗址历史上的三个阶段的发掘工作,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影像经典再现城子崖遗址发掘研究历程,和每一阶段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从《城子崖》中我们看到,一代又一代山东考古人深耕田野,发掘四季;守护文物,与时间为敌;对话过去,唤醒历史的记忆。通过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努力,让我们看到了祖先生产生活、创造文明的生动图景:他们躬耕田野、辛勤劳作;他们抽麻纺织、饲养狩猎;他们凿井取水、筑屋制陶;他们夯土筑城、踏歌起舞;他们祭祀天地祖先,他们迁徙传播文明……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借由“考古”这张文化“船票”,在悠久的文明时空隧道中实现了文化穿越,看到了考古不止有古老的文明、璀璨的瑰宝,更有尘土之下,内心深处的仰望。
为了推动山东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走在前,打造山东文化“两创”新标杆,构建全省全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山东省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建设。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建设着力强调要加强文化文物保护,加强沿线文化文物梳理盘查、考古保护、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和民间文化记忆整理。山东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启动,对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强劲的地区皆是机遇,这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福音。
历史的长河在继续流淌,偶尔掀起的巨浪冲刷着它的精华,文化遗产正是被掀起来熠熠生辉的明珠。从蛋壳黑陶高柄杯到唐三彩,在历史长河中齐鲁大地孕育着醇厚绵延的传统文化,锻造出精妙绝伦的手工技艺。为了让古老的非遗传统技艺迸发出蓬勃的朝气,让文创产品成为炙手可热的“潮品”,山东量体裁衣推出“山东手造”大型IP,琳琅满目的“山东手造”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景区、进商超、进酒店、进非遗工坊,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传承技艺、建设家乡、留住乡愁。据悉,到2025年,山东手造产业体系将健全完善,创建国内知名的山东手造领军品牌50个以上,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手造产业集聚区。山东手造逐渐成为齐鲁文化立足本土、破圈发展的历史契合。
历史的馈赠连接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现实希冀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梦想。一个民族只有了解自己的来时路,才能有底气、有自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站得直、立得住、行得远。中华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正是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基础上,蕴于浩如繁星的文献文物之中。作为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山东应该在新的语境下扛起重任, 让齐鲁文化在现在、在此刻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