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山东勇挑大梁开新局

作者:张艺凡 来源:齐鲁网 2023-03-06 12:17:37

高质量发展山东实践系列网评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到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寄语,“高质量发展”已扩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从大局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山东坚决扛起“走在前、开新局”的光荣使命,把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齐鲁大地上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澎湃涌动。

走好“必由之路”

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山东来讲,怎样走好这条路,方向清晰、目标明确。

翻开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答卷,无论是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大胆实践,还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扎实落地,抑或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强势开局,山东始终把科技创新置于重要位置。

建成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省实验室9个、省重点实验室277个,“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获批建设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3个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量居全国第二位。持续搭平台、强功能,山东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有效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是创新主体,抓创新关键靠企业。打造“源头活水”的同时,山东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科技和产业之间互融互通的桥梁纽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在万华烟台工业园,一以贯之谋改革求创新,20多项“卡脖子”技术相继被打破,见证山东企业依靠创新突围,求解发展之道的努力。

       以更具吸引力的科创“硬实力”和“软实力”锻造强有力的创新环境,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主任的省委科创委,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省级财政科技投入连年增长,2022年达到145.2亿元,坚持“四个面向”,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和引领力大幅提升。

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全球首款“国密算法高抗冲突物联网安全芯片”面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智能雪蜡车亮相冬奥会;国内首套水下采油系统海试成功……在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的强力保障和有力带动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个个闪耀全国和世界舞台的山东创新创造,成为齐鲁大地向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进的生动见证。

把握“战略基点”

探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近年来,山东通过发展“十强产业”和实施“十大扩需求”行动,在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不断擘画发展新图景。

在供给侧,山东一方面通过持续创新、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继续夯实传统制造业积累的优势和基础。以纺织业为例,山东在“十强产业”规划中制定了现代轻工纺织产业行动计划,以大力推广纺织服装产业链技术改造新模式,走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在新兴产业领域加大建设,加快低碳转型、工业技改等重大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产业生态创新。世界高端铝业基地、日照精品钢铁基地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以“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数实融合”等举措,推动“山东制造”向“山东智造”的方向大步迈进。

转型是目光更远的奋进,阵痛过后,山东经济迎来了从质量结构、体制机制到发展环境的系统重塑。具体到产业领域来看,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年高10个百分点,达到3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1.8个百分点,达到46.8%。

在需求侧,山东紧紧把握我国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消费升级等发展趋势,实施传统消费升级、新兴消费扩容、外贸固稳提质三大行动,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奋勇向前。聚焦汽车、家电、餐饮等重点领域举办大型促销活动,鼓励各市对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创新模式、创意活动和对消费市场增长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奖励……山东版“扩内需”,既内外统筹、精准释放需求潜力,又倡导转型提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动力。

领会“必然要求”

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山东的一面旗帜。近年来,山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断取得新成效。

坚持藏粮于地,山东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00多万亩,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实现亩均增产150斤左右。

坚持藏粮于技,山东围绕“种业”这一核心,启动农业科技展翅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一个又一个农业生产主推技术,直接指导服务农业生产一线,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坚持藏粮于民,山东在制度惠农、资金利农、科技赋农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通过稳定农民种粮收益预期,提高粮农抵御风险能力,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粮食总产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粮菜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形成寿光蔬菜、沿黄肉牛等一批千亿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0年率先突破并保持在万亿元以上,2022年达1.2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作为农业大省,端稳端牢“百姓饭碗”,山东不负重托,且更显底气和信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山东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仅在淄博,就重点打造粮食、蔬菜、黑牛奶牛、苹果、猕猴桃、香菇,6条数字农业产业链。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临沂市兰陵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订单农业,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泰安市岱岳区同样抢抓农时,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大蒜、菠菜、莴苣等为主的蔬菜种植基地,以草莓、无花果、金银花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以新品种新技术引领产业振兴,山东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深刻转变,不仅带动了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更为全国稳产保供以及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重要力量。

牢记“最终目的”

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近年来,山东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过去五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五年累计达到4.42万亿元,占比保持在80%左右;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全面完成,60万滩区群众喜圆“安居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连年超过120万人;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静默认证”率90%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10连增”,9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连续3年大幅提高……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道路上,山东锚定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可感可知的实惠背后,是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是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

围绕“聚力共同富裕民生改善,推动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跃升”的目标要求,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从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扎实落实共同富裕政策等方面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举措,打造共同富裕的省域范例。从收入到就业、从教育到医疗,从养老到社会保障,山东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部署一系列新举措,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回应人民期盼,彰显了强烈的责任担当。

以“高质量发展”的一笔一划绘就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美好图景,山东脚印深刻又扎实,步伐坚定而有力。从这个春天再出发,山东勇挑大梁开新局,用行动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的强大底气和百倍信心,努力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文/张艺凡)

编辑:徐晓伟 责编:马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