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跨前一步、主动作为,始终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积极探索低成本、易维护的治理技术和工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枣庄模式”,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集中拉运+智慧监管”模式。以滕州市、峄城区为试点,对位于水源地、河湖周边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高标准建设入户管道、污水管网系统,收集污水后进入收集池,依托智慧监管平台对收集池液位、污水拉运罐车进行实时监控,补齐“集中拉运”模式监管短板。在滕州市官桥镇前官庄村,村东侧河流下游设有国控断面,环境敏感度较高,在充分征求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敲定“管道入户+管网收集+转运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建设2个污水收集池并安装雷达液位探头、监控,污水拉运罐车安装GPS,通过智慧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和全程监管。
——“黑灰分离资源化利用”模式。我市目前已基本完成农村改厕,在一些种植经济作物的村庄,将黑、灰水在源头进行分离处理后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农村污水资源与能源回收。在峄城区榴园镇贾泉村,灰水经过预处理后进入氧化塘等生态处理单元,出水可直接进入灌溉蓄水池,用于周边石榴树灌溉;黑水收集后进入化粪池或沼气池,达到无害化要求和灌溉标准的上清液,经过抽取稀释后用于灌溉;粪渣和沼渣就地堆沤腐熟利用,用于周边石榴树育苗,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种植成本。
——“分散式自然生态消纳”模式。据统计,我市有20%以上的村庄位于山区,特别在山亭区、峄城区北部,村庄地形地貌复杂,管网铺设难度大,人口数量和污水产生量少,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有花园、菜园。鉴于此,我市积极推行低成本易维护治理模式,单户收集污水后,经过隔油桶、过滤池等,自然消纳于花园、菜园中。在山亭区桑村镇葛村,将户内餐厨、洗澡等废水,统一引出进入过滤桶,经隔油、过滤、沉淀等初步处理,到达一定水位后,自动流淌至掩埋于地下的PVC圆管内,通过圆管的渗透孔,渗透到户内或户前花园内,达到就地利用的效果。
——“景观生物氧化塘”模式。为破解村内废旧坑塘多、极易形成黑臭水体的难题,我市结合人工湿地工程治理经验和农村污水可生物化处置的特点,对废旧坑塘、纳污低洼地进行修整,设置围堤和防渗层,栽植睡莲、荷花、鸢尾等易于存活的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净化、生物发酵等方式净化水质。在滕州市官桥镇渠村、史庄、倪楼等坑塘常年有积水的村庄,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设置生物氧化塘,塘内增加浮岛生态床,栽植百叶草、红叶石楠、冬青等苗木进行绿化美化,打造村内休闲景观点,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记者 刘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