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以深化思想能力作风建设为抓手,聚焦“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立足财政部门职能,提升工作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着力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全市财政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该局持续强化政治意识,不断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围绕打造“6+3”现代产业集群,找准政府与市场结合点,用好用活政府专项债券,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13.01亿元,较上年增加23.17亿元,增长25.8%,有力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枣庄机场等78个重大项目建设。强化财金联动,壮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发挥“项目+基金”“基金+”招商优势,截至目前,市引导基金已出资设立和参与设立各类基金20支,累计投资37个市内优质项目,实际投资总额达38.96亿元,支持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围绕加强财源建设,开门问策,强化市场化手段运用,加大上级政策资金争取力度,全面落实高新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滕州强市建设、山亭产业突破等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推动政府综合财力再上新台阶。围绕财政平稳运行,强化底线思维,严肃各项财经纪律,加大财会监督检查力度;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构建风险防控“防火墙”,坚持政府债、隐性债、城投债“三债统管”,搭建风险防控平台,强化对重点领域风险预警防控和应急处置,严防其他领域风险向财政传导,让风险在萌芽状态下即“烟消云散”。
市财政局持续强化人民属性,不断提升改善民生能力。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统筹财政自有资金、上级转移支付、新增专项债券、社会资本等,将更多资金投向民生领域。1至10月,全市民生支出完成224.27亿元,增长7.7%,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5%,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有力保障了民生政策兑现等重点支出。接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围绕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社保、文化、环境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亿元,直接扶持1954户自主创业人员和680家小微企业实现创业和扩大再生产,带动就业7780人。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和初中生、寄宿制学校均标准分别较上年提高了70元、90元、100元。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围绕我市作为全国唯一聚焦“三农”主题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城市,集中政策资金向创新型涉农项目投放,支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市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2.5亿元用于“双十百千”工程,引导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三农领域”,形成财政资金、专项经费、银行信贷、社会资本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该局持续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惠企便民能力。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围绕加快构建以“两高四新”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持之以恒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流程,不断优化财政领域营商环境,提高便民利企实效。创新财政金融要素供给。搭建枣庄市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借助平台“数据+科技+金融”的资源和功能优势,联动金融机构推出特色金融服务,优质高效服务中小微企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目前,平台已注册企业6243户,入驻18家金融机构,发布32项金融产品,促成融资172笔,融资规模达7.56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8个基点。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创新开展“园区e贷”“文旅贷”“汇率避险”、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等业务,截至10月底,新增担保金额11.3亿元,同比增长200.53%;新增担保企业654家,同比增长651.72%。做大应急转贷规模,给中小企业送“及时雨”,累计提供转贷服务126家(次)、服务金额21.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8%,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政府采购扶持作用。足额预留中小微企业政府采购份额,进一步提高评审优惠幅度,大力宣传推广线上政采贷平台。截至10月底,全市中小微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金额12.21亿元,占政府采购合同总金额的85.89%,政府采购合同融资预授信金额达2.95亿元。用足用好财政奖补政策。按下财政奖补兑现“快捷键”,全面梳理工业倍增计划奖补政策,第一时间制订最新政策兑现手册,实现产业发展、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90项奖补事项一网通办,支持企业扩规提质、研发创新、梯度发展。“枣惠达”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自2021年9月运行以来,累计兑现涉企奖补资金3.39亿元,其中,2023年1-10月份兑现8304.72万元,惠及个人713人次,企业1612家,跑出惠企政策落地“加速度”。 (赵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