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中国经济如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这段论述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重点和方向。
1
政策取向一致
先来看第一个,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
一致性是为了避免政策不一致。说得学理一些,就是避免政策合成谬误。
那么,什么是合成谬误?合成谬误就是将相同的目标分解到不同部门实施时,往往会产生较高的协调成本甚至出现协调失灵,难以完成既定的任务。
由于被监管对象面对的是不同监管部门,单一部门的政策看似完美无缺,但是当不同部门的监管政策共同指向同一监管对象,合成的政策效果就会“打折扣”甚至出现“政策打架”的情况,如此一来,便造成了政策目标难以顺利实现,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
举个通俗的例子,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着严峻困境,一方面多地“保交楼”政策举措接连出台,但另一方面在支持保交楼的资金和配套举措上,政策又缺少实质性进展。
可见,避免政策合成谬误,关键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所谓一致,就是要目标一致,过程协同,效果最优。通过加强政策的统筹,来确保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进而实现政策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加强部门政策的沟通协调,为了使政策达成最优效果,还要做好政策评估工作,谁来评估?如何评估?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好专家智库等第三方的作用。
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就强调,专家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要加强对专家队伍的政治引领,完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专家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健全从专家遴选到考核监督的全过程、全链条管理制度体系,分领域、分类别完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规范,明确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职责定位、权利义务和相应责任等,激励这些专家积极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专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于政策的出台、执行以及效果,能够提出更加专业的判断。政府部门在政策推行的前前后后要更懂得学会问专家。如今,很多政府部门都建立了专家智囊团,学会借脑施政应该是以后更加需要重视的一方面。
比方说,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牵涉到住建、金融、国土等多个部门,在部门出台政策前,除了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就需要积极吸纳专家参与政策的事前评估。
再比方说,为了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很多地方都推行发放消费券的政策,那么消费券是否真正地拉动消费,有没有可能造成大商家受益中小企业不得利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进行适时的评估,并加以优化完善。
总之形成稳定公平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确保形成政策合力,才能让政策发挥更多的效力。
2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再来看第二个,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是一个崭新的提法。
说起光明论,我们经常会想起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年中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的会议也指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明年推进经济工作要“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回升向好、长期向好”,从这几次会议来看,中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更重要的是给社会各界提供了巨大的信心。
一艘货轮缓缓驶离山东港口青岛港(无人机照片,2023年8月30日摄)。新华社发(张进刚 摄)
这几年,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有专家提出,中国经济从高度重视熨平经济周期,尽可能减少年度增长率波动,转向提高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容忍度,明确经济恢复的“波浪式、曲折性”,其背后反映的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底层逻辑已经深刻转变。
底层逻辑有哪些转变?
之前,我们谈经济就会提到“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外贸。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确定性因素越发增多,原有的三驾马车作用也在发生变化。过去靠要素大规模投入驱动发展,靠大规模发展低成本制造业拉动增长,现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到来,数据成了新的生产要素,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从而激发起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我们要清醒地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一时波动,这背后正是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经过程。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
3
塑强正向预期
唱响光明论,落到具体上,就是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塑强正向预期。
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信心经济。经济发展的预期,往往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特征。它面向未来,却反作用于当下。
通过舆论引导,及时宣传经济发展的亮点,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回升向好、长期向好”共识,积极调动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才能真正塑强正向预期,激发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
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的东营大海科林光电有限公司智能化太阳能组件生产车间,工人在调试设备,生产出口的光伏组件(2023年2月24日摄)。新华社发(刘云杰 摄)
事实也正是如此,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不仅出现了边际改善,反弹的新力量也正在集聚。而随着万亿新国债的发行以及各种稳增长政策的进一步加码,政策效应会在明年一季度得到进一步的显现。这一点,我们要树立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向宣传的同时,也要做好舆情管理,坚决打击市场上的“小作文”,防止一些失实、错误、臆测、攻击的言论的传播,引发市场非理性反应,加剧市场预期的波动。
对此,做好预期管理就需要有关部门做好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市场诉求,让市场充分了解监管的意图、了解政策背景内容,以更充分的信息披露,更果断的监管举措,做好市场预期引导,切莫出现“急刹车”“回马枪”等破坏预期的问题。
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道路的曲折不会阻挡前途的光明,充满韧性的中国经济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