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刊发林武署名文章:深耕齐鲁人文沃土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 来源:《求是》 2024-02-17 17:48:52

2024年第4期《求是》杂志刊发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署名文章《深耕齐鲁人文沃土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以下为文章全文:

深耕齐鲁人文沃土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林 武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指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山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部署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耕人文沃土,在向着文化强省挺进的新征程上,化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化先天优势为发展强势、化生动实践为发展声势,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彰显齐鲁担当。

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齐鲁大地生根开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山东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凝心铸魂,积极培育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为丰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坚定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山东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高举思想旗帜、凝聚党心民心,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比如,完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强化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效应;建好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结合山东实践加强理论研究阐释;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阵地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学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用好党性教育、政德教育资源,提升党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突出抓宣传普及,广泛开展接地气的宣传宣讲,构建全媒体理论传播矩阵,实施“凝心铸魂”工程,加强对象化、分众化、融合化理论宣传,打响“习语润心”、“红色挎包”、“沂源红”等宣讲品牌,向人民群众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

       尼山脚下,孔子故里。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九届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聚焦世界不同文明对话,日益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图为2023年9月27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省曲阜市开幕。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山东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推动与中华传统美德贯通融通,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向上向善道德风尚;推动与信用山东建设贯通融通,创新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推进措施,实施美德和信用“五进”工程,擦亮“厚道山东人”金招牌;推动与涵育时代新人贯通融通,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深化思政课一体化改革,优化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心理健康育人环境;推动与网络文化建设贯通融通,深化网络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与基层精神文明创建贯通融通,深化移风易俗,项目化推进“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改进创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评选。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成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山东因应新形势新任务,高扬主旋律、振奋精气神,统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比如,在加强正面宣传上聚焦发力,创新主题宣传,深化媒体合作,宣传好山东的生动实践,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在提升引导能力上聚焦发力,强化“互联网一张网、舆论场一个场、新闻舆论引导工作一盘棋”理念,准确把握社会心理和敏感热点,有力开展靶向宣传,引导社会预期;在媒体融合发展上聚焦发力,推动省级平台型新媒体做优做强,深化市级媒体一体化改革,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山东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聚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壮大鲁剧、鲁艺、鲁版图书等品牌,拓展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广泛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展演、文化进万家等活动;聚力实施“山东手造”工程,集中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加快培育产业集群;聚力实施“数字文化”工程,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场景应用、5G高新视频等新型业态,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高地;聚力实施“文旅融合”工程,加快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重点项目建设,办好“黄河大集”、“村村有好戏”等特色活动,做强“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

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诸子百家半山东”。山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据特殊而重要地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破题开路,为文化传承发展打头阵做示范,山东有基础、有条件,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鲁班锁是“山东手造”的一个代表作,看似简单却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是中国古建筑中榫卯结构的生动展现。图为2023年11月27日,鲁班锁亮相山东省文化“两创”成果展。 山东省委宣传部供图

深情似海寄齐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21年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总书记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培育形成一大批标志性文化成果,文化传承发展活力迸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全面起势成势,以扎实有力的行动打造山东特色的文化高地。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来孕育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文化谱系完整、文脉传承发展的链条;558万余件可移动文物、3.3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8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山东多姿多彩的文化赋存。山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山东行动,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推动用考古发现实证山东文脉在中华文脉形成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

       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库》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九编,成书规模约13亿字,6000多册。图为2023年9月27日,《齐鲁文库》首批成果亮相。 山东省委宣传部供图

博大精深、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献,凝结着古圣先贤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山东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加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组织编纂《齐鲁文库》,成书规模约13亿字,6000册以上,目前已编纂出版首批成果170册。《儒典》作为《齐鲁文库》开篇之作和重要组成部分,把幸存于世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儒家经解成果以及早期经典文本收集起来,系统性整理历代儒学传世文献,集中体现了儒学形成和发展的主脉络,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作出了基础性贡献。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推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十三经注疏》等古籍整理工程及“孔府档案学”研究等,着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当下发挥影响力,就必须真正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融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山东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俗,不断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的有效途径,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比如,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现了大中小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成154个尼山书院、2.4万个乡村和社区儒学讲堂,探索出“图书馆+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儒学讲堂”等传承普及模式;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关于黄河文化的《黄河文化大会》、关于中华礼乐的《中国礼 中国乐》、关于中华戏曲的《戏宇宙》、关于海岱考古的《城子崖》等节目广受好评。

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齐鲁大地,是一片沐浴着革命文化的红色热土。在这里,几乎每座山都有故事,每条河都有传奇,处处充满了红色记忆,浸染着峥嵘岁月与信仰力量。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亲临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叮嘱我们,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断激励着山东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人英勇牺牲,涌现出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形成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山东充分发挥革命精神重要诞生地资源优势,始终把挖掘、诠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扎实推进,先后出台实施《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法规,成立创办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沂蒙干部学院、《沂蒙干部学院学报》等一批重大支撑平台,推出《沂蒙精神志》、《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研究》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创作民族歌剧《沂蒙山》……不断发扬光大沂蒙精神。

红色土地,热血浸染;红色血脉,永续相传。山东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在全省开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系统调查工作,对革命旧址进行险情排查和抢险加固,对国有馆藏革命文物进行评估定级;加强红色资源挖掘阐发,全省各级社科研究机构聚焦革命文化推出系列研究成果,常态化开展革命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壮大革命文化研究队伍,打造革命文化专业智库;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厚植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坚决扛起文化大省责任担当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稳扎稳打、踏踏实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牢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不动摇。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不动摇,坚定不移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把党的领导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过程,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山东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和单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增强阵地意识,以强烈担当促工作落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指引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把党内学习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理论学习力度,在深学细悟上狠下功夫,在研究阐释上狠下功夫,在宣传宣讲上狠下功夫,汇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山东是文化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常住人口达10123万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要聚焦保护传承,在寻根、保护、展示上探索创新,在守护文明印记中筑牢文化根基;聚焦文化为民,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城乡文化建设,在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中回应文化关切;聚焦文化创新,积极培育适应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的创新文化、适应产业发展变革要求的数字文化……通过文化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风好正是扬帆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强担当、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坚决扛起文化大省责任担当,就一定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书写好山东华章。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编辑:王正 责编:马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