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合力,枣庄改革踏上新征程。
8月29日,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胜利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枣庄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力推动现代化强市建设实现新突破的意见》,吹响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冲锋号,激励全市上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现代化强市建设。
《意见》指引照亮前行之路。推动现代化强市建设,改革动能的注入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深刻领会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落实党中央部署,为推动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改革动能,奋力谱写枣庄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
(一)
改革需要破旧立新,但并非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对枣庄这样的老工业基地而言,培育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必须坚持从市情出发,找准推动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
去年,我市煤炭、建材、化工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纳税百强企业中也多集中在这些领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反映出我市传统产业仍然是重要支柱,也折射出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培育虽具有一定规模,但总量相对较小、支撑能力不足。
要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桎梏,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闯出跨越赶超新路径,就要坚定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决心,加快改革步伐。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两手发力,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聚力构建以“两高四新”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在巩固中小机床、精细化工、动力电池等先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辟低空经济、合成生物、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坚决摆脱粗放式低端化资源开发的传统路径依赖,切实挺起转型振兴的坚实产业“脊梁”。
(二)
改革是破冰之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且不同时期要过好不同的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累计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107项,其中42项任务已顺利完成,有效发挥了以点带面促全局的作用。
改革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面对新目标、新任务,要牢固树立“争试点就是争机遇、抓试点就是抓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中全会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委政策导向,争取在新一轮改革中有更多国字号和省字号试点落地枣庄。要完善“一个试点一支团队、一抓到底”工作机制,研究提出引领性首创性改革举措,切实将“先行”变为“先成”、将“试点”变为“亮点”。要一体推进改革典型培树和经验提炼,及时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推动更多试点成果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持续提高我市改革辨识度和影响力。
(三)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只靠单兵突进或零敲碎打难以见效,必须加强统筹谋划、整体提升。
政务服务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还存在个别审批事项办理流程不够优化简化、部分政务数据尚未实现共享还需多次录入等问题。要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紧盯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需求研究改革事项,打出解决“规划冲突”“审批重叠”“多头验收”的组合拳,让各方面群体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
深化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涉及公铁水空多个领域,要抓住枣庄港内河多式联运“一单制”工程纳入省级试点机遇,深度整合市内港航资源,引导“一港四区”错位发展,同时加快推进翼云机场、济枣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构建内联外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四)
全面深化改革不可避免会触及利益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敏锐洞察把握时与势、危与机、利与弊,既不能畏手畏脚停滞不前,也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冒进。
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改革举措,国务院也印发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面积扩张和城镇人口比例提高,要围绕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高标准抓好城市风貌设计和品质功能提升,持续做优做强产业支撑和民生保障,“积小胜为大胜”促进城乡繁荣、人口聚集。
对外开放不足是当前我市的突出短板,面对严峻形势,不能“病急乱投医”,要审慎分析科学研判,既从当前最容易突破的环节入手,又着眼长远积极培育外贸增长点,加快塑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
改革不是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要分清轻重缓急、明辨主次难易,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滴水穿石的毅力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推动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枣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