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浑厚的钟声和鼓乐,明故城城门被缓缓打开,身着铠甲的武士和手持仪仗的礼生肃立两旁,身披黄色绶带礼服的祭孔队伍在礼生的引领下,沿着古柏苍苍的神道路缓缓行进至孔庙。
礼乐相成,一脉千年。
今年正值孔子诞辰2575年。9月27日——10月7日,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以“对话孔子 互鉴文明”为主题在山东曲阜举行。9月28日,已延续2500多年的甲辰年祭孔大典如期举行。
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及他倡导的儒家思想,从尼山走来,随后的两千多年中一直在世界范围内被铭记、研究。那么,在现代文明愈加丰富、科技如此先进的今天,追古朔今的意义何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儒学所代表的东方智慧又能给世界怎样的启示?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古典与未来,如同人类左右手中的两部著作,一部仍要补全,一部尚待续写,彼此“互文见义”。在历经岁月的沉淀与洗礼后,孔子“仁”思想所涵括的个人、社会、国家的行为准则——尚和合、求大同,恰恰成为今日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剂“良方”。
“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我认为孔子和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很重要”......说着《论语》典故,打call中国元素,来自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国际友人说起孔子都侃侃而谈。其实,孔子的智慧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外国人的“心头好”,不少海外网友将“Confucius says”挂在嘴边。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本次文化节有36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370余位境外嘉宾在曲阜汇聚一堂,聆听孔夫子穿越千年的智者之音,赓续千年智慧的文化积淀。
“对话孔子”,就是要让更多人听到、听懂、爱上“子曰”,这是文脉的延续、文明的传承、文化自信的力量。
孔子文化节,这一传播孔子文化的重要载体,已走过40个年头,从1984年的“孔子诞辰故里游”文旅活动到今天的国际型大型节会,从民间自发祭孔到今天的“国之大典”,规模越办越大、影响范围愈加深远,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项文化符号,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坐标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与孔子的对话,不拘一时一地,早已在世界推及。2004年,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协议,全球第一座孔子学院诞生。截至2023年年底,160个国家(地区),284家中方合作机构和1306家外方合作机构,共同建设着498所孔子学院和773所孔子课堂,全球孔子学院每年开设中文课程约4万班次,年度注册学员超100万。孔子学院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传统,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在国、更在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说,每次到尼山脚下就像“充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认为,儒家思想历久弥新,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法国布列塔尼大区驻鲁首席代表柯妮说,可以通过对孔子的了解学习,变成更好的人……本届国际孔子文化节上,中外知名学者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推崇,其实也是人类对自身的重新审视及对美好未来的追寻探索。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力量,“Z世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今年的国际孔子文化节也专门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出了大量活动,如举办“我眼中的孔子”全球Z世代图文短视频征集活动、2024尼山敬师礼、2024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见贤思齐——孔子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等。
面对“孔子” ,他们用新生代的语言“密码”,重新解读传统文化,进而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千年前,孔子以一种开放的、充满期许的态度来对待年轻人。如今,借助国际孔子文化节,年轻人再次走近孔子,启迪人生。
当代青少年对孔子展现出浓厚兴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每个人都熟知两句“子曰”,为儒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
一种思想流传千年,一条文脉东学西渐。
在传承与创新中,2000多岁的孔子是“年轻”的。同样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诸多为人类秩序作出贡献的先贤也是“年轻”的。这似乎也印证了,文明之间本不存在冲突,不同国家的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或分支。人类群星闪耀时所照亮的天空,又何尝不是现代人仰望的那片苍穹?而这也正是“互鉴文明”的意义所在。
文明,是一场无尽的对话。在一场场与孔子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为多元文明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相信这种努力能跨越时空、民族与地域,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与“山东担当”。
这是世界对孔子的期许,也是孔子给予世界的馈赠。
文/靖晓红牧也
灼言工作室出品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刘国栋
责编:靖晓红
审校:穆楠
主编:郭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