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刨、机割到智采,听柴里煤矿三代矿工话矿山发展

作者:刘光贤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0-09-11 17:30:19

枣庄新闻网讯  周末集休日,田欣开着新买的私家车回到了城里刚刚布置好的新家。女儿活泼可爱,父亲田永涛退休在家,83岁的爷爷田培用身体还算硬朗。祖孙四代团聚在一起,宽敞的房子、丰盛的佳肴,其乐融融。

2011年田欣大学毕业后来到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在井下采掘辅助一线工作了十年,如今已成为单位的生产骨干。而他的父亲、爷爷也都曾是矿工。这一家人与煤矿有着不解的情缘。

儿子的自豪

“最近忙什么呢?好多天没有回家了。”吃饭时,田永涛问儿子。

“近期正在对标新质量标准化创建标准搞创建,工作挺忙的。”田欣乐呵呵地回答。

“质量标准化创建”这个词对父亲和爷爷这两位老矿工来说已不陌生。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都在煤矿工作了30多年,深知质量标准化建设是现场安全生产的根本,无论条件多困难,质量标准啥时都不能降,必须苦练内功、做实硬功,抓住日常、干在平常,才能确保实时达标。”

是的,在煤矿工作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安全。爷仨又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田欣说:“现在在综采工作面上,职工一键就可以实现支架自动跟机、采煤机自动截割、调度台一键启动等智能功能,不但工作效率高,安全也更有保障了,职工实现了轻装上阵、体面工作、快乐生活。”

“是吗?真是不敢想!以前采煤工作面不能统一集控,每部运输设备机头都得配备一名司机进行操作。”父亲接过话茬。

在一旁的爷爷也流露出惊奇的表情:“我们那时候和现在真是没法比。”

田欣接着说:“摁下总控台启动按钮,地下深处的采煤机进入自动驾驶状态,自如流畅地割煤、移动,煤炭如流水般通过皮带涌向地面,操作人员坐在集控室操控设备,在手机上就能看到井下生产状况。”

听完田欣的话,爷爷和父亲惊奇的目光中仍然透着不可思议。

“生产系统‘一键启停’、设备运行‘在线监控’、现场巡查‘影像传输’、产销数据‘自动生成’,选煤厂也迈进了智能化时代,实行‘三上、一备、一应急’轮岗轮休制,职工们幸福指数高着呢!”田欣感慨。

“这在我们那时候可是不敢想象的。”爷爷说。

“下一步,矿上还要启动实施‘智慧后勤’建设,推行手机APP点餐等新型服务,真正让职工体面劳动、舒心工作。”田欣的话中满是自豪。

父亲的激情

田永涛放下手中的碗筷,心中颇有感慨。“我1977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采煤工作面顶板还是采用金属支柱支护,打眼放炮,全靠大铲子攉煤,那可是全凭力气,一个班下来累得浑身跟散了架似的,身体单薄的工友都累哭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上了高档普采,用上了液压支柱支护,使用了割煤机和溜子,体力劳动就减轻多了。”

工作条件艰苦不说,安全更是最让人头疼的事。“碰手伤腿的工伤是常事,伤亡事故连年不断,我自己亲眼所见的伤亡事故就有好几次。”田永涛说,那时候只要听到救护车响就心惊肉跳,是不是井下又出事故了。

那时候,为了提高煤炭产量,区队里天天开会发动高产,号召职工出满勤、干满点;出大力、流大汗,有时在井下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真是靠着激情出煤啊!”田永涛说。

田永涛参加工作的时候,正处在矿井最艰苦的时期。矿区周围都是铁蒺藜墙,荒草遍地,住的房子也是用三合板和帆布临时搭建起来的,遇上刮风下雨天就没法住了。当时,每人一天的野外补助只有5角钱,一个月的工资最多只有70多元。而不论从事什么工作,田永涛都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抓好安全,学好业务。”

随着矿井装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田永涛意识到,只有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机电工人。因此,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专业知识上,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向身边的师傅请教。随着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田永涛成为工区的技术大拿,带过的徒弟就有20多个,如今都是矿区的技术骨干。

田永涛告诉儿子,之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矿井的各项工作中,就是希望自己这代矿工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改变人们过去对煤矿工人“傻大粗黑”的印象。

爷爷的艰苦

听着儿孙之间的谈话,一旁的爷爷——从矿长岗位上退休的田培用不由得打开了话匣子:“要说干煤矿吃苦最多的还是我们这代人。1954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全是薄煤层开采,煤层只有一米多厚,用木柱子支护,在工作面攉煤根本直不起腰来,只能用嘴叼着煤油灯,爬着进去,再爬着出来,人工打眼放炮,攉出来的煤再用筐向外拉。一筐煤就有200多公斤,体力劳动相当繁重,连续干上几班身体根本吃不消。我们一块参加工作的老乡有几百人,最后几乎都跑回家了。”

听到这,田欣问道:“那现场条件更差吧?”

“那时候工作面通风条件差,一放炮煤尘飞扬根本看不到人,上井后脸上全是煤尘,一个班下来,黑乎乎的脸,衬得牙齿雪白雪白的,到澡堂洗上好几遍,眼圈还是黑的,所以很多人都得了矽肺病,出现伤亡事故更是常有的事。”

“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是个挖炭的。”也许这正是那时候煤矿人的真实写照。

田培用刚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36元,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一家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有些家里人口多的职工只能饿着肚子干活”。

听着父亲和爷爷的讲述,田欣脑海中浮现出一幕一幕的工作场景,像放电影一样演绎着煤矿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现在煤矿的装备更先进了,制度更健全了,职工的安全意识也更强了,从井下到井上,和过去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他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好年代,更想着要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通讯员 刘光贤




编辑:池研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