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旺 活力强 生态美

——滕州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侧记

作者:张华 付新峰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0-11-10 10:46:58

深秋时节,丹桂飘香;秋阳璀璨,风轻云淡。穿梭在滕州市的村庄、田野,处处呈现丰收的景象。从农民们面带笑容的表情里,记者体会到滕州市牢牢把握农业合作化发展的历史新机遇,积极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因地制宜探索形式丰富的合作化道路,把中央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在善国大地上落实到位,努力在新时代率先向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典范和样板迈进。

以特色农业带动产业发展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走进有“鲁西南第一村”美誉的滕州市张汪镇大宗村,元宝枫林“枫”姿优美,树冠浓茂。元宝枫林不仅是大宗村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更是大宗村村民们致富的“摇钱树”。

据大宗集团董事长宗成乐介绍,大宗村早在2007年就注册成立了大宗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十年的发展,2017年以18.6亿元集体固定资产获评全国百强村。近几年,大宗村以发展元宝枫产业为总抓手,先后投资1亿余元种植元宝枫2万余亩。目前,大宗村元宝枫产业年创产值3000余万元,每年带动600余名乡村劳动力就业,并通过流转邻近村万亩土地,安置邻村劳动力1000余人。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为群众办实事。村集体有钱了,也就拥有了为村民办事的底气。大宗村根据群众意愿,高标准为村民建设960套小康楼和20多座别墅。街道实现美化亮化绿化,绿化率达到40%以上。每年用于改善村民生活资金都不少于2000万元。“有班上,有房住,有钱花,有景看,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村民杜厚勤说。

张汪镇党委书记孙彦民说,大宗村元宝枫产业是滕州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的一个缩影。目前,滕州市形成了马铃薯、绿萝卜、元宝枫、酥梨等差异化发展的生态农业板块,其中,枣庄黑盖猪入选国家地方禽畜品种遗传资源名录,培育出“滕字号”金字品牌8个。围绕做优做强马铃薯产业,滕州大力推广绿色、生态、无公害先进种植技术,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春秋两季马铃薯种植稳定在76万亩,亩均效益8000元以上。

南沙河镇北池村村支部书记秦应炼说,北池村整建制流转土地800亩,引入工商资本2000万元建设了高效立体种植示范园,打造集林果采摘、农耕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园区。

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建设“产业园”,滕州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的载体、现代农业技术装备集成的载体、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载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载体,推动农业生产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最美休闲乡村、田园。滕州市先后建设了10大现代农业产业园、10大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锦天农业等为重点,创建了10个美丽田园综合体。近年来,滕州市被列为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

以“新农人”激发乡村新活力

“我当了一辈子农民,辛辛苦苦培养他,目的就是让他走出去,这可倒好,在外面这么好的发展条件竟然放弃。”刘超的父亲对他回乡的决定一开始无法理解。

羊庄镇宋屯村刘超以前是侨兴集团ODM海外手机事业部总经理,但是他却要放弃百万年薪及股份,回老家当农民。回乡后的刘超创办了滕州市问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涉及大樱桃种苗研发、有机种植、生态观光农业等多种新型产业,高标准建设了1000亩优质大樱桃基地,注册“鼎樱庄园”商标。在通过工业化、科技化标准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向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创建等产业延伸,基本做到果蔬从原产地采摘到一线城市终端客户只需要24小时。

如今,刘超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农业梦”,而且还带领周边40余户村民共同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大樱桃种植已成为羊庄镇强劲发展的“新动能”。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滕州,像刘超这样返乡投身农业的青年不在少数。这得益于滕州高度重视农村专业人才培育机制,以扶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为重点,鼓励吸引优秀外出人才回村任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滕州市有3500多名各类人才回村创业、任职。

李国在滕州市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农民”,他把自己的正德康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中央厨房”,从城区搬到10公里外的洪东村。这个当地最大的农产品加工车间,靠近农民的蔬菜大棚,每天能给10万人次提供最新鲜的农产品加工食材。“中央厨房建在田间地头,采摘的蔬菜直接进入中央厨房进行加工,然后再冷链物流新鲜配送。通过流程再造,让1500个农户的农产品在12个小时之内送到5万个学生的餐桌上。”

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六产”融合发展为滕州市的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他们依托农业院校、示范园区等实训基地,开展创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职业农民,年培训能力达到1万人次以上,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1.9万人。

农民要致富,关键是支部,重点看干部。张旺镇杨楼村党支部针对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剩余的大多是老年人的实际,为村民联系了手工编织渔网的活,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在家里“上班”,有的老人一天能挣100多元。“在家里闲着没事干,一天能织30多个渔网,挣30多块钱,这样不向孩子要钱花了,也减轻了孩子的负担。”72岁的老大娘钟荣花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滕州市把抓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来抓,着力培养好的支部带头人,有力促进了全市乡村振兴提质扩面增效。目前已吸引1560名在外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816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

让乡村成为“诗意栖居地”

“俺们村整建制旱厕改造,高标准建设了生态林和氧化塘,全村污水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比城里都干净哩!”姜屯镇沙东村村民狄盈章说,村里现在不仅干净漂亮,老百姓钱袋子更是鼓鼓的。

据沙东村党支部书记狄崇杰介绍,作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近年来村里通过打造葡萄采摘园,积极发展乡村近郊旅游,发展民营企业10余家,村集体收入百余万元。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村里整建制旱厕改造,高标准建设了生态林和氧化塘,全村污水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农村“颜值”不断提升,让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滕州市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全市1250个行政村,其中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围的有1013个村,投入3.44亿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644个,集中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精品村、示范片区,实现农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

滕州市注重保护乡村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依据乡村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明确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主题,着力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目前,全市已建成A级美丽宜居乡村200个,其中省级村15个。

西岗镇东王庄村是滕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也是镇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代表。走进东王庄村,房屋规划整齐,道路宽阔平整,路边的绿化苗木或花团锦簇或青翠葱茏。在村中,乡村记忆馆、文化广场、景观湖、图书阅览室、超市、卫生室、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这里既有城市小区的所有功能,又有乡村生活的恬静。村党支部书记单新民说,近几年村里环境好了,已经有3位搬出去的村民又搬回来了。

70多岁的王维亲是一位退休教师,一直在城里居住,现如今又搬了回来。“现在村里环境好了,邻里之间也融洽和睦,诊所、超市、图书室都有,生活起来也便捷,住这里比住在高楼上舒服。”王维亲说。

“好乡村建设离不开好乡风。”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广耀说,为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滕州市在很多村子建起了孔子学堂,通过与农家书屋共建,建成共建示范点205家,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有力推动了农村新风尚的形成。(记者 张华 通讯员 付新峰


编辑:马园亮 责编:贺宝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