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山亭区山城街道做轮胎销售生意的满某,因江苏省的姚某欠其轮胎款未还,双方发生纠纷,将姚某起诉到山亭区人民法院。山亭区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人民调解员管孝纯接到案子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调解方案,经他不懈努力下,仅用三天,姚某就将欠款还清。满某撤诉,双方当场握手言和。“我们进行诉前调解,不仅为当事人省‘钱’减‘累’,还有效避免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管孝纯说。
近年来,山亭区进一步探索创新“枫桥经验”新路子,打造新时代非诉讼纠纷化解山亭经验,建立“三四五”非诉讼纠纷化解新机制,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该区行政诉讼案件连年减少,矛盾纠纷化解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连续12年获得全市群众满意度测评第一名,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成为常态,当地群众纷纷夸赞“矛盾纠纷‘亭好调’”。
筑牢三道防线
山亭区将村(居)、镇(街)人民调解作为第一道防线,启用网上“智慧调解”系统,建设村(居)人民调解室、镇(街)“非诉服务中心”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体系。2020年以来,全区村居、镇(街)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化解矛盾纠纷3000余件。
作为第二道防线,区直部门、行业性调委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区在交警大队、卫生健康局等行政机关,全部设立调解工作室并成立行业性调解组织,吸收律师、公证员、行政复议员等第三方专业人士参与调解。目前,全区行业性调委会办理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案件100余件。
立案前诉调对接纠纷化解是非诉纠纷化解的第三道防线,山亭区成立了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诉调对接中心。区诉讼服务中心将当事人起诉的案件指导分流,符合立案前调解条件的家事纠纷、小额借贷等纠纷分流到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2020年8月份以来,该区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办理人民调解案件100余件。
健全四项制度
为了规范非诉纠纷化解工作,提升非诉纠纷化解成效,山亭区从健全工作机制入手,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分析研判、跟踪回访和考核奖惩等四项制度。
调解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第一时间进行调解,做到首问必答。
2020年以来区、镇(街)非诉服务中心共引导当事人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1000余人次。
该区还建立疑难复杂非诉纠纷化解分析研判制度,组织法律顾问、有关职能部门等专业人士对纠纷及时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可行的意见建议。全区党政一体法律顾问共举行分析研判会议30余次,为全区复杂疑难案件提供法律建议70余条。
建立和落实全流程跟踪回访制度,2020年以来对全区所有调解案件均进行了电话回访,有的案件进行了走访,全过程了解调解成效,切实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加强“诉源治理”、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特别是将万人成讼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法治建设、平安建设考核,并将专项考核成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
创新五项举措
山亭区强化保障措施,通过调解挺在前面、领导带头包案、部门齐抓共管、打造过硬队伍、保障工作经费等五项措施,让非诉纠纷化解在该区落地生根。
“调解在先,减少诉讼,不仅能减少诉讼成本,达到定分止争的目的,还能修复和弥合社会关系,实现案结事了,以和为贵。”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文忠说。
该区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案制度,成立重大纠纷非诉化解工作专班,限时解决重大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全区123件省市交办的信访积案均由县级领导包案并全部化解,化解率100%。
加强部门协作,全区成立非诉纠纷多元化解领导小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良好工作格局。目前全区重点执法部门建立调解室10个,建立区级医调委、道调委等行业性调解组织7个。
他们不断加大对调解员的培训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聘专职人民调解员16名。2020年以来,全区共举办人民调解员培训班10次,培训人员累计800余人,举行案例分析会5次,评析案件60件。
山亭区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诉非对接机制建设、信息化建设、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聘请专业调解人员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化解个案的补助、奖励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公益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非诉化解纠纷工作的经费保障能力,形成多元化经费保障制度。(侯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