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电影铁道游击队正式上映。而电影中的情节都是由著名作家刘知侠创作的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而来,这本书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铁道游击队》小说的作者刘知侠,1918年生于河南省卫辉市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1938年3月,作为一名进步的、喜好文学的爱国青年,抱着满腔抗日热情到陕北延安参加革命,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作家刘知侠似乎生来就是要与铁道游击队结缘的。记者采访了刘知侠的夫人刘真骅,她说:“一九四三年的时候在坪上,就是咱们山东省召开战斗英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那时候刘知侠都不是记者,就是咱们《山东文化》的一个副主编去采访,采访了他们铁道游击队,一个长枪队长叫徐广田。徐广田当时在那讲铁道游击队的事迹,特别鼓舞人心、特别惊险,刘知侠觉得挺感动的。”
在1944年和1945年,刘知侠两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同游击队员们生活和战斗在一起,积累了丰富真实的创作素材。1946年正当刘知侠要动手写作时,解放战争爆发了,他受命执行新的任务,创作一直搁置到1952年。当时,他担任山东文联编创部部长,特意请了一年长假,专心创作《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馆长孙中启告诉记者说:“刘知侠创编的《铁道游击队》之所以历久弥新、常学常新、经久不衰,就在于他运用艺术的手法,把真实的铁道游击队的战斗故事有机地融入到这部传世的经典作品之中。《铁道游击队》一经出版就风靡一时,当时印制了十国的语言,在国际上流传,被奉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经典之作。”
现在《铁道游击队》这部小说已经以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在人民面前。电影、电视剧、舞剧、京剧、连环画、剪纸等,人们通过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再度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的硝烟烽火,再度感受到铁道游击队英雄们的血染风采,再度感受到烈士情、英雄志、民族魂带给我们的砥砺前行的信仰和力量。
孙中启告诉记者,“在建纪念馆期间,我们找的崔恺院士团队。他就是在刘知侠的这部小说陪伴下长大,因为受这本书的影响,出自于对鲁南人民抗战人民的尊重接下这个工作。国际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因为对铁道队的特殊情感而亲自创作。这就是《铁道游击队》对一代代人的传承影响。”(记者 王兆虎 通讯员 万照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