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舞台的“角色”出演

——记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吕海涛

作者:姜爱民 丁梅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1-06-22 11:06:26

他是传递爱心与温暖的“桥梁”;他是消费扶贫的“卖货郎”;他是扶志扶智的“宣讲员”;他还是传递扶贫好声音的“大喇叭”。他把扶贫“战场”当作人生的舞台,倾情出演每一个角色。

他就是薛城区扶贫办副主任吕海涛。今年6月,因工作业绩突出,被评为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传递爱心与温暖的“桥梁”

2020年9月25日,中秋节前夕,消费扶贫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夫宇集团的代表,来到姬庄等6个村,为贫困家庭送去了夫宇熏鸡、手抓饼等爱心慰问礼品。姬庄村党支部书记姬脉刚说:“俺村有一户老人因为家穷,从没吃过熏鸡,这次过节吃上香喷喷的熏鸡,一边说好吃一边感动地抹泪。”3天后的28日上午,沙沟镇张庄村137位因残致贫的生活困难群众收到了山东三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赠送的600元现金和公司生产的石榴汁。

搭建社会力量投入脱贫攻坚事业“桥梁”的就是吕海涛。他说:“精准脱贫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扶贫业务部门,搭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事业的桥梁,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扶贫主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薛城区共募集社会各界对贫困群体的捐赠财物230余万元,该区注册的脱贫攻坚爱心志愿者近3万人,开展助学、助医、助贫和金晖助老等爱心活动300余场次,累计惠及贫困群体5万余人次。

消费扶贫的“卖货郎”

2月26日,山东广播电视台12316“三农”热线直播间,扶贫“卖货郎”正在推荐扶贫农副产品。一顶草帽、一把扇子、一串串充满乡土特色而又发挥自如的解说词,精彩地讲解着,他就是吕海涛。

一年多来,吕海涛不遗余力地在线上线下推介薛城特色农副产品。2020年5月,他组织了全省首场扶贫农产品带货直播活动,为受疫情影响引起滞销的农副产品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红玉小西瓜等特色消费扶贫产品被抢购一空。此后,扶贫“卖货郎”的品牌逐步叫响,山东省消费扶贫展销会、山东省品质消费农村行走进薛城等10余场消费扶贫线上线下展销活动中,薛城区扶贫“卖货郎”都是“最耀眼的星”和“最靓的仔”。

“看到很多贫困户丰产了,却不能丰收,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出了问题。我就从熟悉农产品入手,为贫困户和消费扶贫产品生产企业推介带货。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我为扶贫‘卖货郎’。这是对我最高的褒奖。”说起带货的初衷,吕海涛很有感触。

在吕海涛的带动下,2020年以来,薛城区打造的“扶贫卖货郎”消费扶贫品牌被省、市扶贫主管部门树立为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该区消费扶贫产品共完成线上线下销售额3200余万元,增加了群众收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青草学堂”的扶志扶智“宣讲员”

“谢谢‘青草学堂’帮我圆梦,得到了心爱的平板电脑。”2020年6月15日,常庄街道石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郑博婷满心喜悦。这是吕海涛参与打造的扶志扶智品牌“青草学堂”组织的“圆梦”活动。

“‘青草学堂’”,是旨在发动社会爱心企业及志愿者针对贫困青少年儿童,开展志智关怀的一个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开展文体、参观、学习用品捐赠、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说起“青草学堂”,吕海涛很是感动,“它帮助贫困儿童,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培养了家国情怀和学习动力,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草学堂”新增设了“唱百首红歌,讲百年党史”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吕海涛作为党史宣讲志愿者,撰写了《诗人元帅和红色枣庄》《薛城双英烈,同出一雄师》等4篇枣庄地方党史学习教育课程,先后到北临城中学等学校主讲爱国主义扶志扶智红色宣讲进校园活动7场次、新华社区等社区主讲红色宣讲进社区活动15场次,累计受众12000余人次。

现在,“青草学堂”俨然已成为薛城区扶志扶智教育闪亮的品牌,累计募集各类爱心物资价值14.7万元,为1100余名贫困儿童、青少年送去爱心大礼包。吕海涛也因为出色宣讲,荣获“枣庄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传播薛城扶贫好声音的“大喇叭”

薛城区扶贫宣传工作长期处于枣庄市下游。2019年10月,吕海涛分管扶贫宣传信息调研工作以后,努力通过主流媒体展示薛城脱贫攻坚成果和薛城扶贫人、脱贫人的良好形象,讲好薛城扶贫故事,当好传播薛城扶贫好声音的“大喇叭”。

2019年度利用2个多月时间,薛城区完成脱贫攻坚省级以上媒体报道稿件71篇次,超过此前10个月总和的3倍。吕海涛起草的稿件《枣庄薛城:“四支铁军”助力脱贫攻坚》,被10余家主流媒体转载。2020年,薛城区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发表脱贫攻坚稿件760余篇次,其中中央和国家级媒体35篇次,新闻联播3篇次、《人民日报》2篇次、新华社7篇次,以较大优势名列枣庄市前茅,为薛城区脱贫攻坚工作胜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薛城区扶贫办荣获全省扶贫系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吕海涛获“全省扶贫系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记者 姜爱民 通讯员 丁梅

编辑:马园亮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