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服务帆” 惠企“零距离” 监管全流程

市中法院以一流服务赋能法治化营商环境

1—9月受理案件10737件,涉企绿色通道平均办案天数低至27.4天

作者:丁玉萍 孙艳楼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1-10-22 11:15:15

枣庄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市中区人民法院坚持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市中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市中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落实方案》,围绕“保护中小投资者”“办理破产”“执行合同”三项牵头指标,出台具体举措,列出任务清单,增强服务意识,将人民法庭推进到企业“前沿”。

今年1-9月份,市中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0737件,平均办案周期34.75天,同比压缩了15.82天,排名全省基层法院第3位;结案率87.67%,排名全省基层法院第3位;执行到位标的5.76亿元,同比增长28.2%。其中,涉企诉讼“绿色通道”共审执结涉企案件4747件,平均办案天数仅为27.4天,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法院智慧和力量。

高站位推进,坚定扬起“服务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市中法院出台了《市中区法院服务“工业强区、产业兴区”三年倍增计划十条举措》,制定《市中区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动态任务清单》。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专班,每个专班设一名联络员,纵向接受市法院条线指导、横向联络调度市中区二级指标责任单位;建立党组成员联系帮扶企业制度,主动对接魔意智能制造科技中心等7个重点项目企业,推进“惠企纾困”零距离;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孟庄法庭在康力医疗公司设立“法官服务工作站”,齐村法庭联合齐村司法所在盛北商贸城成立“诉源治理工作站”,搭建涉企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积极当好企业和投资者的法律向导;开辟了涉企诉讼“绿色通道”,着力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司法服务。

发挥破产保护和拯救功能,维持企业营运价值。为拯救困境企业,该院制定了《市中区法院破产案件简易快审操作指引》等4个文件,优化破产案件办理程序,构建破产审判工作新模式。推进“山东雅博科技”破产重组案件快速审理,创新关联企业(雅百特科技有限公司)重整方式,1001名债权人参加“线上”债权人会议,50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债权以现金支付方式全额清偿,破产重整成功,当日公司股票实现涨停。探索对“鑫和置业”预重整,引导管理人勤勉经营管理、妥善维护企业资产价值,最大限度降低重整成本、提高重整成功率,保障1400余户购房户的生存权。加快推进“僵尸企业”出清,受理的远东农科、龙岳机床等4家公司均全部进入资产处置阶段,预计可盘活土地资源155亩,化解不良资产7亿元,妥善安置职工714人。

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铺就司法服务“快车道”,实现了多元解纷与诉讼服务“1+1>2”的效应。实行“肩并肩”代办,协助当事人完成网上立案、保全、鉴定申请等事项510件次。全面推广电子诉讼,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受理网上立案申请13754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线上送达27311件次。畅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接听服务热线539次,落实工单派单制度,确保打得通、找得到、问得清、办得了。创建“源头解纷+分流提速+简案快审+类案专办+繁案精审”递减式解纷机制,诉前化解案件1232件、同比提升2.1倍,收案数量10年来首次呈现负增长。组织成立9个“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人民调解员”新型速裁办案团队,审结了全院55.1%一审民事案件,平均办案天数18天。积极参与金融、道交案件行业治理,指导调解了“双网”融合试点开展后全省首例金融消费纠纷,道交事故案件收案数量同比下降19.5%。常态化开展集中执行、腾房清场等活动,借助“公安天网”“不动产查控专线”加大司法查控力度,实际执行到位率45.86%,高于全省平均21.55个百分点,执行和解工作经验被省高院推广并被市委政法委列为政法创新事项。

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助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法治高地。市中法院充分发挥审判管理“风向标”“晴雨表”作用,实行全流程监管,规范审限变更审批程序,建立审限预警制度,今年1-9月审限内结案率提升5个百分点。全力压缩办案周期,定期召开“长期未结、超审限案件”专题法官会议,分析症结、解决难题,防范长期未结案件的关口由原来10个月,逐渐前置为简易程序3个月、普通程序6个月,平均办案天数进一步缩短至34.75天。规范网上委托鉴定,诉前鉴定评估354件,网上委托鉴定率达99%。

将诉讼消弭在解纷中,将纠纷预防在普法里。为增强普法宣传效果,该院构建了线上、线下立体式法治宣传模式,坚持线上宣传“不打烊”,线下宣传“不走样”。今年以来,在法院“两微一端”上创建优化营商环境专栏,推出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先进经验、实践案例20余篇;深入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调处”活动,编发《现代企业制度指引》200余册,多次开展企业调研、普法宣传和征求意见活动,并将征集的意见及时转为服务企业的“硬措施”,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记者 丁玉萍 通讯员 孙艳楼)

编辑:马园亮 责编:贺宝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