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抓并举 四美兴村

——全力打造“枣园风情·醉美斜屋”省级美丽村居样板

作者:甄宗奎 万裕富 谢芳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1-11-22 16:34:17

斜屋村位于峄城区阴平镇北部文峰山麓,万亩生态古枣园深处,山水相依,环境优美,全村共171户,常住人口684人。近年来,阴平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斜屋村省级美丽村居试点建设机遇,采取“四抓”工作法,全力打造“枣园风情·醉美斜屋”省级美丽村居样板,曾经偏僻的小小山村脱胎换骨迎来了“新生”,变成了布局美、特色美、环境美、生活美的“四美”村居。

斜屋村曾先后荣获国家级“环境整治示范村”、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3A级景区、山东省级生态文明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级美丽宜居村庄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晒秋》《国庆节晚间新闻》节目连续两年对斜屋村典型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抓设计规划,科学构建“布局美”。村庄建设,规划先行。我镇投资25万元,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公司,高标准编制了《阴平镇斜屋村美丽村居设计方案》,不断提升斜屋村美丽村居的村庄品质和“颜值”。一是凸显本土风貌。设计方案立足斜屋村的地域特色、自然条件、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特点、发展水平等,提出了近远期发展目标和风貌管控要求,着力塑造富有鲁南特色的村庄风貌。二是体现宜居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围绕村居、道路、供电、给排水、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所等作出了具体规划设计,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体系,促使“人居”变“宜居”。三是突出人文色彩。将斜屋村美丽村居建设与枣园文化、红土埠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人文资源有机融合,投资680余万元,建设了阴平揽秀、补天遗石、马刨泉涌、阴铀生辉、文峰足迹、斜屋印象、百麻古韵、步道晓风“枣园八景”,绘就了“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的美丽村居新画卷。

抓重点塑造,着力打造“特色美”。突出“枣园风情·醉美斜屋”目标定位,深入挖掘、整合、提升斜屋村特色要素,对村内各类建筑进行设计改造,将特色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融入到乡村环境中。一是打造特色“建筑群”。运用乡土建材和传统工艺,对村内14处石木结构和188处砖木结构民居的屋顶、立面及院落进行了本土特色建筑改造,保留了斜屋民居特有的晒枣平台,形成了“枣园人家”特色建筑群,不断彰显斜屋村独特的环境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是盘活传统“老院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了3处即将坍塌废弃的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老建筑,将其改造成了“斜屋印象”农耕文化馆和文峰大队抗战纪念馆,成为游客和村民们回味过去、追思先烈、忆苦思甜的窗口。同时,投资260余万元,盘活闲置院落,高标准建设了“水起云墅”精品民宿,让村民废弃的房屋资产重新实现新价值。三是营造乡愁“微景观”。在村内宅前屋后的空闲地或小广场,利用砖瓦、竹木、鹅卵石等乡土材料和旧磨盘、老门窗、废瓦罐等乡土物件,建设街头小品、文化墙和庭院微景观50余处,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愁氛围。

抓细节配套,全面提升“环境美”。生态宜居是美丽村居建设的立足点和关键点。我镇通过推进村庄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的“六化”工程,持续优化枣园和斜屋村村庄居住环境。一是完善基础设施。近年来,我镇投资400余万元,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累计硬化通户道路4公里,铺设枣园绿道20余公里,修建枣园自摘区6个,安装造型路灯220盏,打造图书室、农耕文化馆、祥和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文化长廊、景观亭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10余处。二是开展清洁行动。建立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购置垃圾车1辆,设置垃圾分类站点5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实现环卫一体化、保洁常态化。深入推进村庄“厕所革命”,配套建设污水管网,实现改厕和生活污水处理同步化,共分批次建设高标准旅游公厕2座,改造无害化厕所155个,铺设污水管网5公里。投资66万元,实施冬季清洁取暖工程,惠及农户152户,村庄环境卫生和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三是推进绿化美化。村庄道路两旁以栽植本土枣树为主,增植四季常青景观苗木2万余株,实现了重点区域绿化全覆盖。同时,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故事和传说,对村内千年古树进行保护与开发,枣园内的一颗千年百麻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抓多方联动,持续推进“生活美”。我镇将省级美丽村居试点创建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积极培育村企共建、多元融合、景村共存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体系,以点带面、串珠成线,推进全镇整体工作提升。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美丽村居管理体制和机构,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省级美丽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美丽村居建设专题会议制度,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宣传动员。利用标语、墙绘、微信平台、宣传车等形式,广泛宣传美丽村居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成果。充分发挥妇女、群团组织作用,鼓励村民改变生活习惯,管好自家门前屋后、院里院外,打造美丽庭院,调动居民参与村庄美化、环境保洁、绿化建设等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强化部门联动。镇文体站、农技站、团委、妇联等部门牵头,筹办“大枣文化节”“农民丰收节”“乡村春晚”等各类丰富多彩接地气的民俗节庆活动,大力发展节庆农业,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品味节日,移风易俗,同时也从农家乐、乡村民宿、采摘园等新兴业态中持续受益,实现良性循环,培育支撑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乡村新风尚。(记者 甄宗奎 通讯员 万裕富 谢芳


编辑:马园亮 责编:侯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