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新闻网讯 近日,为弘扬中华传统非遗美食文化,“乡村好时节 鲁风运河游”暨第二届台儿庄黄花牛肉面美食文化体验活动在台儿庄古城举办,这是该区“手造+文旅”的一个镜头。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省级名录6项,市级名录59项,县级名录126项。近年来,该区以台儿庄古城景区为平台,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依托非遗及传统工艺,在保护传承的前提下,将“非遗”与文旅发展、创新创造、乡村振兴相结合,着力培育传统手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山东手造”活态传承新模式。
手造进景区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台儿庄区用好区域文旅资源优势,发挥古城品牌溢出效应,助力非遗传承创新,提高手造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山东手造”全面起势。
依托古城平台,引进非遗项目。该区以实施“非遗+”工程为切入点,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工艺振兴名录、老字号名录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特色手工艺项目、博物馆文创项目,制定“山东手造”进景区产品目录,推荐100余项优秀非遗项目落户古城。台儿庄蚕丝被制作技艺、石头大饼制作技艺、运河木偶竹猴、鲁南玻璃制作技艺、扎染等多项本地非遗项目纳入景区常态化展示销售,大力助推本地非遗项目市场化,形成了“非遗+”台儿庄古城景区发展新模式。台儿庄古城景区被评为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
发挥文旅优势,打造集聚效应。充分整合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搭建“旅游+非遗”平台,先后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两届大运河文化带优秀非遗项目展演、七届台儿庄古城大庙会等“非遗+”系列主题活动,精心打造了“非遗过大年”“运河沿线优秀非遗展”“古城文博会”等非遗宣传品牌,有效推进了旅游与非遗的充分融合。2021年,台儿庄古城被评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聚焦产品体验,创新活态传承。按照“百馆、百庙、百业、百艺”的古城文化空间规划,大力开展非遗传习传播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非遗传习所3处、非遗博物馆(展示馆)5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今年1月份,台儿庄古城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手造进园区
让文化产业兴起来
依托台儿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大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设计创作更多具有台儿庄特色的手造产品,打造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和新兴特色产业集群。
加强企业抱团发展。该区放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聚集效应,厚植手造产业发展土壤,推动建设运河印象文旅小镇、创客空间等重点项目,以文旅产业为龙头带动,实现园区内优势产业、新兴文化产业相互配套、业态互补。园区现已吸纳150家文创企业、27家信息服务与软件外包企业、400余家电商加盟入驻,其中文化类企业400余家,占比66%,实现营业收入8.3亿元。
叫响传统手造品牌。重点支持培育了台儿庄手工蚕丝、青花布印染、穆柯寨酒、丝绒小鸟、鲁南兰祺剪纸等手造产业发展,逐步建立集生产销售研发和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手造产业体系。
手造进乡村
让非遗工坊响起来
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该区积极探索振兴传统工艺、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创新打造非遗工坊,增加手造附加值,将山东手造变为一把实现促进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广泛吸纳就业。依托本地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设泥沟镇青花布、涧头集镇布艺工艺品加工等一批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手造工坊,通过规模化发展,将非遗项目做大做强。大力开发手工制作、加工制造等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岗位,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在家门口就业。该区草沃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非遗项目徐氏香包缝制技艺,创建“徐氏香包”和“鲁娘子香包”品牌,助力108户贫困人口脱贫。被评为全市乡村振兴巾帼创业基地,全市巾帼脱贫行动示范基地。
手造进云端
让品牌营销火起来
该区积极探索推进“互联网+手造”模式,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发挥内容营销平台在数字转化和内容生产上的优势,不断提升“山东手造”品牌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
打造云景区,创新数字服务。着力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利用5G技术,对景区内招幌博物馆、运河酒文化博物馆、粮仓博物馆等重要博物馆进行云端布局,游客通过微信平台即可实现360度全景网上游览、语音讲解,让游客足不出户即可体验到沉浸式智慧旅游服务。
利用云销售,打造文创品牌。为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该区借助短视频平台,广告植入、流量变现、直播等,打通互联网销售渠道,为传统手工艺带来更多附加价值。创立了台儿庄古城“梦的礼物”文创品牌,推出近百个系列、数百种文创产品的线下体验和线上销售。徐氏香包缝制技艺已在淘宝开设店铺6年,销售香包香囊品类78种,月平均订单量10万余件,累计销售额近千万元。 (贾礼章 张筱颖 侯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