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农”墨重彩绘新景

——市中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纪实

作者:刘振江 褚洪波 来源:枣庄新闻网 2024-05-20 09:02:55

漫步在谭家河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惬意迎面扑来,片区涵盖西花沟、付湾等10个行政村,穿行在乡村之间,村庄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意盎然,庭院错落有致,花草树木交相辉映,片区内远近闻名的3A级景区谭家河湿地公园,水面碧波荡漾,亭台点缀其间,两旁皆是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绿色步道蜿蜒其中,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市中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深入推进“双十百千”工程为抓手,聚力打响乡村振兴跨越赶超攻坚战,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不断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重点推进全区六大片区建设。包括以小城镇建设和现代农业为载体的谭家河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以休闲采摘和农旅融合为特色的“甘泉花香·人文齐村”市级衔接推进区,以特色林果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的“凤翔果香·山水孟庄”市级衔接推进区,以及税郭沙河湿地、悠然南山·慢城永安、光明路槐香郊野特色农业三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特色产业

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眼下,市中区齐村镇前良村的2000亩樱桃园正迎来丰收季,一串串火红的樱桃挂满枝头。“你看这樱桃多好,红彤彤的,口感也十分甘甜……”齐村镇前良村果农杨峰正在采摘自家的樱桃。目前,前良樱桃每亩地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以上。

前良樱桃作为具有地方标识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坐落于以休闲采摘和农旅融合为特色的“甘泉花香·人文齐村”市级衔接推进区。该推进区规划18平方公里,共有3472户、11462人,按照“一带、三核、九区”思路,全力打造齐洪路“十公里画廊”产业带,突出“人文、果香、山水”三个核心,重点建设九大项目区。“甘泉花香 人文齐村”中的“甘泉”取自该推进区拥有丰富的泉水资源,“花香”取自该推进区内一年四季,樱桃、板栗、秋月梨、月季等花开,花香弥漫;“人文齐村”取自齐村千年古镇,历史悠久、人文灿烂。立足良好的人文和自然条件,在衔接推进区的建设中重点打造“人文凤凰”“果香前良”“山水陆庄”3条农文旅环线,形成“春看樱花、夏秋采摘、四季赏景”的市中区北部观光采摘休闲产业带。

近年来,市中区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形成了前良樱桃、枣庄皱皮辣椒、峨山口草莓等一批具有地方标识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新认定市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处,全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75家、88家、35家。同时集中力量推动农业企业由小做大,今年以来,全区5家农业企业实现升规纳统,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46家。乐贝尔动保、开合生物、沃农智慧产业园等58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晟达菲尔、津川肉制品、内丰方便食品等一批大块头农业项目即将投产达效。

和美乡村

擦亮乡村振兴坚实底色

如今走进市中区乡村振兴各示范片区,道路平坦开阔,两旁皆是绿树环绕,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民宅整齐排列,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在人文环境方面,乡风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该区新建提升村民文化活动广场3处,硬化提升通村通户道路175公里,推行农房节能改造264户,持续实施河道水系提升、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创建、农村“厕所革命”等系统工程,推动全区公共设施提档升级。

推进全域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接续开展全域化美丽乡村提升行动,深化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巩固扩大农村“厕所革命”成果,统筹抓好“三线”整治、污水治理等系列工作,农村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累计反馈并督促整改“脏乱差”点位1500余处,清理三堆五垛2700余处、生活垃圾1.9万吨、建筑垃圾800吨,省、市级美丽乡村覆盖率达8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变为现实。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组建500余支区、镇街两级“花开市中”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深入人心。用好用活基层文化阵地,鼓励村民看、村民学、村民演,谋划实施戏曲进乡村等系列活动,累计举办“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200余场,真正把戏台子建在了老百姓家门口。大力涵养文明乡风,编制诚信美德公约,细化积分兑换规则,精心组织“四德榜”“美丽庭院”“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加速形成。

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实现“足不出片区”的富民增收

“五一”期间,示范区内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孟庄片区大郭庄村蒂夷茗茶园采茶节,游客们亲手采摘茶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齐村片区凤凰岭辣子鸡文化节则让人们品味到了地道的地方美食;西王庄片区无界集市结合户外露营、户外运动、特色美食等主题,升级了乡村文旅;永安片区重走秘密交通线研学游活动,深度开发了红色旅游资源。同时,电商平台上也热闹非凡,网红直播带货成为了新的销售模式,让农产品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让乡村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为全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夯实基层基础。纵深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探索“跨村联建共富”新模式,引导39个村入股成立“共富公司”6家,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到70万元。聚焦“村村都有强书记”目标,建立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享受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等制度机制,系统构建村(社区)干部监督管理“1+3+1”制度体系,创新实施村(社区)“书记工程”,集体经济发展等267个党支部书记领办项目全部完工,形成了“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良好局面。

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精心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累计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59次、动员参与企业826家、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200余人。持续加大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力度,聚焦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定位,精心举办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能力提升等7个专题培训班,倾力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记者 刘振江 通讯员 褚洪波

编辑:魏松 责编:马园亮